教建议〔2016〕第471号
您提出的“关于完善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建议”收悉,经商民政部、国务院扶贫办,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改进贫困生认定方法问题
为规范和指导各地各高校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印发《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财〔2007〕8号),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做出规定。根据文件精神,各地各高校结合实际情况,不断探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方式、方法。目前普遍采取的做法是班级民主评议、学院审核、学校备案复核。为保证评定结果的准确,高校还建立了复核机制。除了不定期的信件、电话、实地走访等方式外,大部分高校还建立了定期走访制度,每年暑假组织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走访活动,慰问学生家庭,宣传高校资助政策,验证认定结果。民政部门也在推动建立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利用分散在公安、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住房城乡建设、税务、金融、工商等部门的户籍、车辆、住房、社会保险、存款、证券、个体经营等收入和财产信息,对求助申请人申报的家庭经济状况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进行核对。截至目前,全国96.5%的县(市、区)已经建立核对机制。
总体上,我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仍处于探索和逐步完善阶段。您的建议对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很有借鉴意义。下一步,教育部将继续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保障机制。一是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支持,特别是与民政、扶贫、工会等部门加强联系沟通,推动实现信息共享,共同配合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二是组织有关力量,加强工作研究,在认定过程中更多引入量化指标,探索建立既符合国情、又科学合理的认定方法。三是加强资助工作队伍建设和工作人员培训,提升资助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
二、关于提高社会资助效果问题
近年来,国家不断出台鼓励捐资助学的优惠政策。今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慈善法》,继续提出对开展扶贫济困的慈善活动,实行特殊的优惠政策。为做好学生资助政策宣传工作,促进政策的贯彻落实,2015年8月,教育部、财政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生资助政策宣传工作的通知》(教财〔2015〕8号),要求从完善发布制度、突出宣传重点、改进宣传方式、健全工作机制、加强队伍建设等五个方面入手,着力加强学生资助政策的宣传工作。同时,许多媒体不断深入报道捐资助学典型事迹,倡导全社会关注和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许多公益组织积极投身学生资助事业,成为政府资助的重要补充;许多高校成立基金会,发掘公益组织、知名企业、校友等潜在资源,争取他们对学生资助事业的关心和支持。总体上,全社会关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倡导捐资助困的良好风尚已基本形成,社会资助资金总量也在逐年增长。
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社会资金占资助总额的比重仍然偏低,继续挖掘的空间依然很大。以2014年为例,各类政策措施资助总金额716.86亿元,其中社会资金仅为12.33亿元,占比1.72%。目前,一些公益组织都将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其在项目运作方面积累了不少好的经验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如中国扶贫基金会设立的新成长资助项目,除给予经济资助外,还在很多高校组建了自强社,引导学生学会感恩奉献。他们开展的爱心包裹捐赠项目,注重捐助者与受助者的互动,在两者之间建立起情感的纽带。下一步,教育部将拓展与非政府组织的合作,以开放共享的理念,把我们的组织优势与公益组织良好的声誉和影响力结合起来,合作开展一些资助项目,作为国家资助项目的有益补充,继续巩固和营造崇尚捐资助学的良好氛围,共同推进学生资助事业发展。
三、关于拓宽勤工助学渠道问题
为规范高校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工作,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印发了《高等学校勤工助学管理办法》(教财〔2007〕7号),要求学校后勤部门大幅度减少雇用临时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学机会;加强校外勤工助学管理,着重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大部分高校能够积极行动,全面展开勤工助学活动,大力开发校内岗位,安排学生参加助教、助管、助研以及实验室、校办产业、后勤服务等工作;与政府、社会建立广泛的合作,在企业、社区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推进高校勤工助学基地化、实体化建设。
从实际情况看,各高校勤工助学工作开展情况参差不齐,部分高校勤工助学岗位的开发离学生需求还有较大差距。在勤工助学组织管理中,学校普遍反映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如何保障校外勤工助学学生的人身安全。有的高校采取开展安全教育、严把用工企业资质、为学生购买保险等方式降低这一风险,起到了一定效果,但仍不能实现风险完全可控。
您提出的拓宽勤工助学渠道的建议非常好,下一步,我们将推动高校进一步加强勤工助学管理工作。一是加强勤工助学基地建设,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研、管理,推出一定数量、较为稳定的勤工助学岗位。二是制定规范的勤工助学流程,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化平台,推进管理更加规范、服务更加便捷。
四、关于加强资助教育引导问题
近年来,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不断向科学化、专业化发展,各地、各高校的学生资助工作已不仅仅满足于通过物质帮扶,缓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负担,而是把育人贯穿于资助工作的全过程。一是通过评选表彰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深入挖掘和宣传获奖学生先进事迹,激励广大学生刻苦学习、锤炼品质、勇于创新。二是通过办理国家助学贷款开展多样化的诚信教育活动,把诚信观念付诸实践,引导学生讨论诚信、履行诚信。三是通过组织开展勤工助学,帮助困难学生减轻经济困难,提升自身能力,获取锻炼机会,培养自强不息的坚强人格。四是通过细微关怀呵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秋节、新年等传统节日发放月饼、慰问卡,举办专场年夜饭;秋冬换季发放保暖内衣;新年返家发放路费补助。五是通过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坚定他们完成学业、成长成才的信念,使他们微笑面对学习生活。六是通过专项帮扶提升学业水平和就业能力。七是通过感恩教育引导受助学生回报国家、奉献社会。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强资助育人研究工作,不断丰富资助育人工作内容,形成更加系统科学的资助育人工作体系,开创资助工作与育人工作共同促进的良好局面。
感谢您对高等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欢迎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教育部
2016年8月25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