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关于政协十二届全国委员会
第四次会议第1382号(教育类138号)
提案答复的函

  教提案〔2016〕第127号

  您提出的“关于教育和科技资源配置向偏远地区中小学倾斜的提案”收悉。经商财政部、中国科协,现答复如下:

  我国在科技资源方面的投入逐年增加,但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资源向发达地区集中、老少边穷地区资源匮乏的客观现实。近年来,教育部会同财政部不断加大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信息化方面的投入,中国科协则围绕青少年科学素质行动实施,一直将农村及偏远地区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工作作为自身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关于教育部对偏远地区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支持

  (一)实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

  2012年底,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实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教育部专门组织力量,配套开发了人教社新版教材小学1-3年级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等8个学科国家规定课程的系列资源,从2013年9月开始通过卫星和网络两种方式同步播发。2014年,教育部又启动了新增1个版本的资源开发工作。目前,全国6.4万个教学点全部实现设备配备、资源配送和教学应用“三到位”,共享优质师资资源,逐步缩小城市和农村的学生在教育和科技资源占有率,有效地满足了400多万偏远地区的孩子就近接受良好教育的愿望。

  (二)开放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于2012年底上线运行,目前拥有包含文本、动画、视频等7 种形式,300多万条基础教育资源,内容涵盖了义务教育阶段1-9年级,各年级多版本教材的所有学科,以及各类专题学习、教师培训和面向少数民族的资源,免费提供给全国中小学教师和学生使用。并已实现与18个省级、9个市县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

  (三)建设乡村学校少年宫

  由中央文明办牵头,教育部与财政部在“十二五”期间支持建设12000个乡村学校少年宫,每个建设项目支持30万元。乡村学校少年宫依托农村中小学校现有场地、教室和设施,配备必要的设备器材,依靠教师和志愿者进行管理,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组织开展普及性课外活动的公益性活动场所。服务对象主要为所依托学校的在校学生,鼓励具备条件的乡村学校少年宫面向周边中小学校学生开放。利用乡村学校少年宫开展科普活动对启迪农村孩子智慧,让农村孩子接受科普教育,提高农村中小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等方面起到了良好作用。

  (四)发挥校外活动场所的科普教育功能,提升农村青少年科学素养

  2001年—2010年,教育部会同财政部利用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建设县级校外活动中心,基本实现了全国每个县都有一个综合性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的目标。为了发挥这些校外活动场所的科普教育功能,提高中小学生特别是农村地区的科学素养,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部和中国科协联合开展了县级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开展科普教育共建共享项目试点工作,对科普教育的阵地建设、内容设计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项目的实施有力推动了农村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的开展。提高了农村青少年的科学素养。

  (五)开展“圆梦蒲公英”乡村学生看县城活动

  2014—2015年,教育部、全国青少年校外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开展了“圆梦蒲公英”暑期系列活动,活动包括:乡村学生看县城、走进科学世界、品味经典阅读、追寻红色记忆,其中乡村学生看县城活动要求各地根据实际面向乡村、贫困地区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积极组织贫困地区学生和乡村留守儿童走入城市、县城,走进博物馆、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少年宫等活动场所,广泛开展参观学习、交流互动、体验分享等活动,帮助他们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开阔视野、陶冶情操,为他们健康成长提供条件。在品味经典阅读活动中,组织参与2016年暑期“我的书屋 我的梦”农村少年儿童阅读实践活动,以农家书屋为平台,有针对性地面向农村青少年开展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传统美德教育、阅读习惯培养等活动。引导农村青少年走进农家书屋,在阅读中享受快乐,增长知识,提高素质,丰富农村中小学生暑期文化生活。走进科学世界活动要求各地要结合暑期活动安排,整合、利用科技馆、中小学科普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等社会资源,组织开展“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全国青少年科学影像节活动”“开启天宫的梦想——全国青少年载人航天科普系列活动”等各类科普教育活动,帮助广大青少年在活动中了解科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激发他们对创新创造的兴趣,促进青少年科学素质的提高。

  (六)关于科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科技教育教师培养。2011年以来,教育部先后印发《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等,将科学知识相关内容纳入标准体系。通过推动落实教师专业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提升了师范生的科学知识素养和科技教育能力。二是加大科技教育教师培训力度。近年来,教育部在推动实施“国培计划”——示范性项目、中西部项目和幼师国培项目的过程中,将科技教育相关内容有机融入物理、化学、科学技术、通用技术等学科教师培训课程体系中,为中小学幼儿园开展科技教育培训了一批“种子”教师。

  下一步,教育部将结合中小学开展科技教育的需要,进一步推动落实教师专业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继续将科技教育相关内容融入“国培计划”项目中,不断提高中小学教师开展科技教育的能力与水平。

  二、关于中国科协积极发挥科普宣传的作用

  (一)中国科协近年来开展的相关工作

  近年来,中国科协与教育部、共青团中央等部门共同努力,不断加强农村及偏远地区青少年科学素养培育和科普工作力度,加大科技教育资源、活动向农村及偏远地区中小学的倾斜。

  1.加强对农村及偏远地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的研究

  中国科协第八届常务委员会青少年科学教育专门委员会指导开展青海、新疆、云南等8 省(区、市)农村青少年科普工作现状及发展对策调研,对农村青少年科普工作的现状、需求开展研究。

  2.设立专门面向农村、贫困地区青少年的科技教育项目

  中国科协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共同面向农村和贫困地区青少年设立“农村青少年与非正规教育项目”,针对14-18 岁农村青少年开展儿童权利保护、适应社会能力、提升科学素质等方面的工作。2011-2015 年,项目覆盖中国中西部地区的12 个省,22 个县,通过以生活技能为基础的课程培训、农村青少年校外科技活动使50000 余名青少年受益。项目还为女孩参与科技活动以及生活、成长、就业提供专门支持。

  3.组织开展“大手拉小手科普报告希望行”活动

  中国科协2000 年启动"大手拉小手科普报告希望行"活动,每年组织院士、科学家到基层尤其是到偏远地区中小学进行科普演讲,使青少年能有与科学家面对面交流的机会。16 年来,科普报告团的足迹已遍及33 个省、市及所属地市县,受益青少年人数超过150 万人。

  4.组织开展“全国青少年高校科学营”活动

  “全国青少年高校科学营”活动自2012 年开展,每年参与的高中生达到1 万人。中国科协要求各省营员选拔名额应适当向老少边穷地区、农村地区倾斜,活动过程中为农村和家庭困难的营员提供交通补贴,并从2015 年起组织开展西部专题营。

  5.实施中国流动科技馆项目和科普大篷车项目

  中国流动科技馆项目是以县城中小学生、居民等公众为主要服务对象的科普巡回展览,以县城为中心辐射周边地区;科普大篷车是以乡镇中小学生和农村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巡回展览,通过特制的运输车和车载展品在乡镇、农村开展流动式科普服务。

  “十二五”期间,流动科技馆共配发220套展览,巡展1200余站,覆盖了全国936 个县(市、区),服务群众超过5000 万人次;科普大篷车项目面向全国配发684 辆,累计行驶里程近2757万公里,服务群众近1. 9 亿人次。这两个项目使尚未建设科技馆的县区公众、尤其是当地中小学生也能享受到科技馆提供的科普服务,把科技馆送到科普资源匮乏的老少边穷地区。

  6.实施农村中学科技馆项目

  农村中学科技馆项目自2012 年开始实施,运用社会资金面向农村青少年开展公益科普。该项目以提升农村青少年科学素质为目标,着力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化、促进科技馆展品产业化。截至2015 年底,已建成农村中学科技馆171 所,受益人数已达100万人次。

  (二)中国科协将进一步做好农村及偏远地区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工作

  科普资源均衡化问题正在逐渐得到改善。今后,中国科协将继续把科普资源向包括西南和西北在内的农村及偏远地区倾斜,补短板、重实效,为全民科学素质的总体提升继续努力。

  1. 各类科技教育活动进一步向农村及偏远地区青少年倾斜

  在各类科技教育活动中,加强顶层设计,通过名额分配、经费保障、条件支持等手段,促进农村及偏远地区青少年获得更多科普资源,感受科技先进成果,提升科学素质。

  2. 进一步加强中国流动科技馆项目和科普大篷车项目实施

  到2020 年,流动科技馆保有量计划达到300 套,力争全国尚未建设科技馆的县(市)每2 年巡展1 次,科普大篷车保有量计划达到2000 辆;到"十三五"末,流动科普设施每年参观人数力争达到1 亿人次,让更多基层群众受益。

  3. 进一步加强农村中学科技馆建设

  2016 年计划新建农村中学科技馆不低于100 所,主要向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 680 个县)倾斜;力争在"十三五"时期实现建设1000 所农村中学科技馆的目标,让经济欠发达农村地区的中小学生拥有一个留在身边的微型科技馆。

  三、关于中央财政对信息化的投入

  (一)将信息化条件作为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纳入“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支持范围

  2014年,为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简称“薄改计划”)中央专项资金在原有基础上扩充了支持内容,将农村学校必要的运动场、学生宿舍、食堂、饮水设施、厕所、澡堂等教学、生活设施和信息化建设纳入了支持范围。

  薄改计划资金由各省统筹使用中央、省级财政投入资金,根据省域内改善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任务和完成时限等因素合理分配,包括对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

  (二)探索建立学校公用经费购买数字教育资源和信息化服务的政策措施

  2007年中央财政制定和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后,经过7次提标,2014年中西部地区年生均公用经费小学达到600元、初中800元,东部地区年生均小学650元、初中850元;在提高基准定额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农村寄宿制学校公用经费;单独核定农村义务教育特殊教育学校和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公用经费补助资金预算,按年生均6000元标准核定;同时,对不足100人的农村小学、教学点按100人下达公用经费补助资金。

  2015年12月,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通知》(国发〔2015〕67号),在整合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城市义务教育奖补政策的基础上,建立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从2016年春季学期起,统一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

  公用经费可根据《财政部 教育部关于下达2014年第一批义务教育等转移支付预算的通知》(财教〔2014〕47号)关于“满足学校信息技术和教师培训等方面的开支需求”的要求,用于学校信息化的日常支出。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注和支持!

  教育部

  2016年8月18日

来源:教育部收藏
(责任编辑:于淼)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