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第3146号(教育类315号)提案答复的函

教提案〔2018〕第47号

  您提出的《关于加大高中阶段以上贫困家庭学生资助的提案》收悉,经商财政部,现答复如下:

  目前,我国建立起了以政府为主导、学校和社会积极参与的覆盖学前教育至研究生教育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实现了“三个全覆盖”,即各个学段全覆盖、公办民办学校全覆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从制度上保障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一、关于完善资助政策体系、增加财政投入的建议

  近年来,中央有关部门密集出台学生资助政策措施,学生资助体系不断完善、资助资金持续增长。高中阶段以上的资助政策主要包括:

  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建立了以免学费、国家助学金为主,学校和社会资助及顶岗实习等为补充的资助政策体系。2017年,全国共资助中等职业学校学生1509.92万人次,资助金额365.29亿元,比上年增加33.16亿元,增幅9.98%。其中,998.52万学生享受免学费政策,资助金额199.71亿元;254.76万学生享受国家助学金政策,资助金额50.95亿元;地方政府资助87.05万人次,资助金额6.81亿元;学校资助31.44万人次,资助金额为2.40亿元;社会资助3.71万人次,资助金额1.74亿元;顶岗实习134.44万人次,资助金额为103.67亿元。

  在普通高中教育阶段,建立了以国家助学金、建档立卡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学杂费、地方政府资助项目为主,学校和社会资助相结合的资助政策体系。2017年全国共资助普通高中学生1310.42万人次。其中,西部地区805.42万人次、中部地区364.61万人次、东部地区140.39万人次。共投入资助资金193.80亿元,比2016年增加26.30亿元,增幅15.70%。其中,西部地区111.11亿元、中部地区62.09亿元、东部地区20.60亿元。

  在本专科教育阶段,建立了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基层就业学费补偿贷款代偿、应征入伍国家资助、师范生免费教育、新生入学资助、退役士兵学费资助、勤工助学、校内奖助学金、困难补助、伙食补贴、学费减免及新生入学“绿色通道”等相结合的资助政策体系。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建立了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学业奖学金、“三助”岗位津贴、国家助学贷款、基层就业学费补偿贷款代偿、应征入伍国家资助、校内奖助学金及新生入学“绿色通道”等相结合的资助政策体系。2017年,政府、高校及社会设立的各项高校学生资助政策共资助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学生4275.69万人次,资助资金1050.74亿元。其中:财政资金508.83亿元,占2017年度高校资助资金总额的48.43%。其中,中央财政301.23亿元,占高校资助资金总额的28.67%;地方财政207.60亿元,占高校资助资金总额的19.76%。银行发放国家助学贷款284.20亿元,占高校资助资金总额的27.05%。高校事业收入中提取并支出资助资金238.21亿元,占高校资助资金总额的22.67%。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个人捐助资助资金(以下简称社会资金)19.50亿元,占高校资助资金总额的1.85%。

  在现有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下,高中阶段以上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全可以借助现有的政策顺利完成学业。2017年3月,财政部、教育部、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落实高等教育学生资助政策的通知》(财科教〔2017〕21号),明确提出要把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农村低保家庭学生、农村特困救助供养学生、孤残学生、烈士子女以及家庭遭遇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等特殊情况的学生作为重点资助对象,国家助学金等相关资助政策原则上应当按照最高档次或标准给予相应资助,确保其顺利就学。

  对于您提出的完善现行资助政策体系的具体建议,我们将会同财政部等有关部门进一步调查研究,加大对高中阶段以上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

  二、关于加强检查,督促学校落实政策问题

  2017年4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全国学生资助规范管理年”活动的通知》(教财函〔2017〕27号),决定将2017年确定为“全国学生资助规范管理年”。“全国学生资助规范管理年”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规范管理制度、规范监管责任、规范资助程序、规范资金管理、规范信息管理、规范机构队伍建设六个方面,分为自查自纠、重点检查、总结反馈、“回头看”四个阶段。“全国学生资助规范管理年”活动成效显著,有效地规范了各地、各校的学生资助工作。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会同有关部门,巩固学生资助规范管理年活动成效,加大监督检查力度,重点关注建档立卡家庭学生受助情况,确保各项学生资助政策落实到实处,将好事做好、实事做实。

  感谢您对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教 育 部

2018年8月28日

收藏
(责任编辑:刘潇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