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3484号建议的答复

教督建议〔2022〕51号

  您提出的“关于优化小学阶段质量监测促进双减政策进一步落地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是教育督导的一项制度安排,旨在科学评估国家义务教育质量总体水平,客观反映影响因素,系统监测课标和政策规定执行情况。2015年正式启动以来,累计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抽取了约160万名四、八年级学生参测,客观呈现我国义务教育质量状况、揭示影响因素,为国家和地方调整教育政策、改进教育教学管理提供了依据。您提出的“优化小学阶段质量监测”等建议,教育部表示赞同,并会在工作中充分吸收。

  一、关于优化小学阶段质量监测机制

  为贯彻《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和《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进一步推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021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方案(2021年修订版)》,从拓展学科领域、服务质量提升、创新方式方法、强化结果运用等方面系统改进监测工作、优化监测制度。修订后的监测学科领域包括德育、语文、数学、英语、科学、体育与健康、艺术、劳动、心理健康九大学科领域,全面覆盖“五育并举”。监测三年一个周期,每年监测三个学科领域,紧扣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监测学生各学科领域的发展水平及核心素养,系统挖掘影响学生发展质量的关键因素。监测覆盖全国31个省份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采取抽样方式,每年在规定时间开展统一测试,分类研制国家、省、县等监测结果报告,督促各地加强监测结果使用。

  二、关于加强小学阶段质量监测研究

  教育部依托北京师范大学成立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汇集各学科领域专家、教育统计与测量专家及一线教学专家,借鉴PISA等国际大型教育评估项目先进理念技术,立足我国国情,充分开展质量监测研究,不断完善国家监测体系。监测内容方面,形成全面覆盖学生德智体美劳和心理健康的内容体系,除学业水平外,还监测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校教育教学等相关因素。如监测学生上课时间、作业时间、参加辅导班情况、学习感受等内容,进行学生学业负担专题研究,为“双减”政策制定与优化提供参考。监测方式方面,在传统纸笔测试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大数据、脑科学等领域前沿技术方法,拓展监测手段。如创造性地开展了体育现场测试;基于人工智能、语音评测等技术手段开展音乐演唱测试和英语口语测试等,确保监测工作的科学高效。监测结果方面,强化地方对监测结果的有效应用,研制并反馈分省和区县监测报告,每年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名义向各省级人民政府反馈监测发现的主要问题清单,督促地方政府重视教育、统筹解决教育问题。督促各地建立省级统筹、区县为主的监测结果运用制度,将监测结果下沉到区县和学校,服务教育教学改进,切实发挥监测诊断、改进、引导功能。推广监测发现的典型地区经验案例,部署学习借鉴。

  三、关于加强小学阶段质量监测监管

  为加强对质量监测工作的监管,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明确纪律要求,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省级教育督导部门对监测组织工作的规范性、工具保密性进行全程监督,严厉打击抄袭舞弊等行为,对存在弄虚作假情况的单位及个人,一经查实,将按照《教育督导问责办法》严肃处理。二是鼓励指导各地建立完善地方监测机构,探索对地方监测机构在监测工具研发、抽样等方面技术标准的认定。

  下一步,教育部将深入贯彻《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按照《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方案(2021年修订版)》有序推进第三周期监测工作,注重将监测结果使用下沉到地方和学校,通过监测工作发现“双减”等重大政策执行的成效和问题,助推教育改革发展,促进义务教育质量提升。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22年7月28日

来源:教育部收藏
(责任编辑:李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