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关于政协十二届全国委员会
第四次会议第0483(教育类056号)
提案答复的函

  教提案〔2016〕第59号

  你们提出的“关于‘中国式’在线开放课程特色发展”的提案收悉,经商国家互联网信息办,现答复如下:

  2012年以来,随着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简称“MOOC”)在世界高等教育领域迅猛发展,我国高水平大学开始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在线开放课程,示范带动了一批高校参与课程建设。2015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教高〔2015〕3号)(以下简称《意见》),强调我国在线开放课程体系和课程平台立足自主建设、注重应用共享、加强规范管理三项原则,明确了主体责任和七大任务,着力推动我国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走上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关于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建设

  《意见》强调坚持公益性服务为基础,引入竞争机制,建立在线开放课程和平台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目前,高校与企业合作建设的“爱课程”网“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好大学在线”“华文慕课”“智慧树”等课程平台已成为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在线课程平台。课程平台不断改进和升级技术手段,参与我国高校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与高校协同建设和运用在线课程大数据,努力为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全方位或个性化服务。

  教育部拟择机在具有良好公益性、开放性的国内已运行平台中,通过申报、专家遴选的方式,选择基础良好、技术先进、符合国情、安全稳定、优质课程资源集聚、服务高效的平台,认定为在线开放课程公共服务平台。

  二、关于加强MOOC优质课程建设,把中国MOOC推向国际化

  教育部正在通过实施中央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专项等政策,支持具有学科专业优势和现代教育技术优势的高校建设适合网络传播和教学活动的内容质量高、教学效果好的在线开放课程。拟采取先建设应用、后评价认定的方式,在2020年以前认定3000门左右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激励高校参与课程建设。鼓励通过在线开放课程服务平台和境外平台积极对外推广我国优质课程。

  近年来,我国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在2015年举办的“全国教育信息化应用展览”上,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观看了我国主要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建设展板,并听取了中国在线开放课程发展情况介绍。目前我国10所高水平大学建设的172门优质课程陆续登陆国际知名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几大国内主要课程平台海外学习者人数持续增长。今后,我们将采纳你们的建议,引导高校在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过程中更加重视人文学科课程建设与推广,大力推动中华优秀文化走向世界,为增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影响力做出更大贡献。

  三、关于创新MOOC模式,发展“中国式MOOC”

  经过深入调研、专题研究、高水平高校试点和广泛讨论,我们逐步形成共识,就是要走符合中国国情的在线开放课程发展之路,必须主动适应学习者个性化发展和多样化终身学习需求,立足自主建设,注重应用共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在线开放课程体系。

  一要促进高校教学改革。美国等发达国家的MOOC应用对象主要定位于社会学习者以及扩大高校影响力,只有极个别学校用来激励校内教学改革。我国在线开放课程,一开始就定位于突破“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推进教学改革,兼顾互联网上的社会学习者学习。

  二要多模式建设与应用。我国在线开放课程借鉴了西方MOOC的“大规模”等优点,以弥补我们优质课堂资源不足问题,同时,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不均衡,不宜采用统一模式。因此,我国在线开放课程发展模式是以提高不同类型高校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为目标,“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与“小规模定制”在线课程并重的多种发展应用模式。我们更为注重的是适应互联网原住民学习习惯的课程体系塑造、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三要适应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需要。西方MOOC主要采取线上“人机对话”教学方式,缺乏教师与学生面对面沟通的育人功能。我国在线开放课程主要采取线上知识学习和测验、线上师生互动及生生互动讨论、线下翻转课堂引导讨论、线下辅导及线下考试等线上线下互动混合式教学,在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短板的同时,尽可能弥补在线课堂的特有缺陷,强化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注重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

  四、关于多方参与MOOC建设,明确各方责任

  《意见》提出,采取“高校主体、政府支持、社会参与”的方式,集聚优势力量和优质资源,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在线开放课程体系和公共服务平台。目前,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上线数量持续上升,以“985工程”、“211工程”高校为主建设的优质课程已达近800门,在几大国内主要课程平台上高校和国内外社会学习者选课人数累计超过1700万人次。以“中国高校计算机教育MOOC联盟”、“中国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为代表的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共享与应用模式不断创新,高校内部、高校之间、东部高校带动西部高校等多模式的线上与线下、课堂与实训、院校教师与行业专家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改革模式不断涌现。正如你们的建议,正在加快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学分认定和学分管理制度创新。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鼓励高校开展在线学习、在线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等多种方式的学分认定、学分转换和学习过程认定。目前百万学生已获得在线开放课程学分,教学与学习方式变革成效开始显现。

  教育部根据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特点,建设、管理两手抓。高度重视课堂内容与教学过程中的意识形态安全,明确责任,加强层层防范,谁建课谁负责,谁上线谁负责,谁引进谁负责,谁选用谁负责。拟通过使用评价、定期检查等方式,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在线运行、实际应用、教学效果等进行跟踪监测和综合评价。

  今后,教育部会继续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同时还将会同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等部门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着力推动我国在线开放课程的快速健康发展。一是推动出台规范和促进在线开放课程发展的规划。鼓励在线开放课程平台与高校网站内容共建机制,争取建成数个国际领先、中国风范的高水平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将优质教育资源主动上网,扩大社会覆盖面,发挥聚集效应,提升育人成果。二是统筹在线开放课程平台纳入国家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整体部署。将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作为教育信息化建设重点工作,加强技术支撑体系建设,促进校网合作、地校合作、校校合作,实现在线开放课程平台与各地各校网络有序衔接、积极和有效运行。同时,加强教育网络安全保障,确保我国教育数据安全。三是加强与各级网信部门协作配合。加强对在线开放课程平台的政策、资金、技术、宣传等方面的扶持力度。抓住网上重大主题宣传活动等有利时机,挑选适合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传播的一批精品网络开放课程,在全网积极传播,扩大我国网络开放课程的社会影响力,注重自主创新,做好知识保护、特色资源开发等问题。

  我国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发展,希望得到你们的继续关注与支持!

  教育部

  2016年8月31日

来源:教育部收藏
(责任编辑:于淼)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