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关于政协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0857号(教育类099号)提案答复的函

教提案〔2016〕第91号

  你们提出的“关于优化高校创新平台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为加快培养创新创业人才,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从国家层面对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出全面部署。教育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优化高校创新创业平台建设。

  一、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优化实践平台建设

  教育部推动各地各高校利用各种资源建设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和小微企业创业基地,建好一批大学生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目前,共建设了833个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依托115家国家大学科技园、124家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等打造了一大批众创空间,首批培育建设了50家“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此外,教育部深入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按照“兴趣驱动、自主实验、重在过程”的原则,倡导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创新性实践。2015年立项29339项,其中创新训练项目24864项、创业训练项目3068项、创业实践项目1407项,参与学生数达12万人,支持经费共计4.98亿元。

  二、举办创新创业大赛,搭建项目对接平台

  根据李克强总理指示,教育部联合有关部门共同举办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首届大赛累计有1878所高校的5.7万余支团队报名参加,提交项目作品3.6万余个,参与学生超过20万人,带动上百万高校学生投入创新创业活动,掀起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潮。李克强总理对大赛作出重要批示,刘延东副总理接见了获奖学生、指导老师和专家评委代表。

  今年3月,第二届大赛正式启动,大学生报名参与大赛的热情空前高涨。截至8月31日,参与高校2111所,学生报名项目数118745个、参与学生544697人。大赛通过“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平台为参赛团队提供项目展示、创业指导、投资对接等服务,积极推动行业企业、创投风投机构与学生参赛项目的对接,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指导,为项目成果转化提供融资支持,实现项目孵化落地。

  三、加强产学研用结合,推进协同创新和协同育人

  近年来,教育部组织实施了一系列改革项目,加强产学研用结合,促进协同创新和协同育人。一是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2012年3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启动实施“2011计划”,通过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建设一批代表高校协同创新最高水平的“2011协同创新中心”。目前,认定了两批共38个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通过实施“2011计划”,高校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服务社会及文化传承方面的综合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二是实施产学合作育人项目。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推进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教育部面向企业征集产学合作项目,鼓励企业通过自主立项并资助高校开展专业综合改革、课程改革、师资培训、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校企共同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人才。2016年,我们共征集到阿里巴巴、腾讯、谷歌、英特尔等33家企业提供的产学合作项目1127项,企业提供经费近3000万元,提供云平台、软硬件免费使用权价值超过1.5亿元。三是实施“蓝火计划”。从2009年开始,教育部组织实施“蓝火计划”,旨在推进高校与地方及企业深入开展产学研用结合,加强协同创新,加快高校创新科技成果向社会转移及产业化。计划先后在江苏常熟、宜兴、泰州、徐州,福建漳州、龙岩、泉州,山东威海,河北衡水等地实施。“蓝火计划”注重平台建设,通过与地方政府共建中国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地方中心和各种技术创新平台、联盟,构建区域协同创新的新模式,鼓励高校创新团队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下一步,教育部将在工作中进一步研究吸收你们所提意见建议,深入贯彻落实国办发〔2015〕36号文件,持续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优化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加快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感谢你们对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欢迎再提宝贵意见。

  教育部

  2016年10月26日

收藏
(责任编辑:杨霞(实习))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