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关于政协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0560号(教育类078号)提案答复的函

教提案〔2016〕第75号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我国医学院校特色建设的提案”收悉。您在提案中提出将我国医学院校按照三大类进行特色建设,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教育部一直高度重视医学教育工作,注重对不同类型医学院校的分类指导,积极推动高等医学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医学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服务于人民群众提高健康水平的需求。

  一、以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为抓手,推动不同类型医学人才培养

  2012年,教育部和原卫生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教高〔2012〕7号),明确提出要根据我国国情,遵循医学人才成长规律,科学制定医学人才的培养标准,支持不同类型医学院校参与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同时,明确了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目标任务:适应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探索建立“5+3”(五年医学院校本科教育加三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一大批高水平医师;适应国家医学创新和国际竞争对高水平医学人才的要求,深化长学制临床医学教育改革,培养一批高层次、国际化的医学拔尖创新人才;适应农村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深化面向基层的全科医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大批农村基层实用型全科医生。按照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总体安排,教育部与原卫生部遴选确定了125所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开展拔尖创新医学人才、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五年制临床医学人才、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3+2”三年制专科临床医学人才等五种不同类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动不同类型的高校深化临床医学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

  二、服务医药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加快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为推动我国医学事业的创新发展,参与国际医学竞争,2001年以来,教育部陆续批准了北京大学等高校举办八年一贯制医学教育,定位于培养我国未来的医学领军人才。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中,教育部对八年制医学教育的高校给予重点支持,推动高校加强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教育,为医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宽厚的基础;改革教学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和创新思维能力;建立导师制,强化临床能力培养,提升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促进医教研结合,培养医学生临床诊疗和科研创新的潜质;推动培养过程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拓展医学生的国际视野,为培养一批高层次、国际化的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三、服务行业需求,加快紧缺人才培养

  教育部一直高度关注医疗行业对特定医学专业人才的需求。2012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其中设置了精神医学、麻醉学、医学影像学、放射医学等特色专业,加强急需紧缺人才培养。2016年,为适应全面两孩政策对儿科医学人才的迫切需求,教育部在加大研究生层次儿科学专业人才培养力度的同时,过渡期内将儿科学专业人才培养阶段前移,今年批准了中国医科大学等8所医学院校增设本科儿科学专业。

  关于您提出的将医学院校按照教学型、研究教学型和研究型等三大类进行特色建设的建议,教育部将在以后的工作中加强调查研究,指导医学院校结合自身实际,找准定位,加强特色建设,培养不同类型医学人才,服务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

  感谢您对医学教育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16年11月28日

收藏
(责任编辑:于淼)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