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建议〔2017〕第343号
你们提出的“关于系统规划、加速布局‘人工智能+’国家战略,抢抓全球产业制高点的建议”收悉,现就教育部业务部分答复如下:
近年来,教育部高度重视人工智能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工作,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相关工作取得显著进展。
一、优化相关专业设置
2012年底,教育部发布实施了新修订的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设置管理规定,进一步扩大和落实了高校专业设置自主权。目前,全国高校设有与人工智能有关的专业主要包括:计算机类专业点3060个、自动化类专业点616个、数学类专业点1075个、统计学类专业点475个。近年来,教育部支持高校增设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机器人工程、整合科学和电机电器智能化等与人工智能相关的专业。教育部鼓励高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办学能力设置相关专业,继续加大人工智能相关的专业人才培养。
二、加强在线开放课程建设
近年来,教育部组织建设了《人工智能》《大数据科学与应用》《人工智能PK人类智能》等与人工智能相关的视频公开课与精品资源共享课,供学生和社会大众在线学习。2015年4月,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教高〔2015〕3号),将进一步加强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提供更多学习资源。
三、设立人工智能领域相关课程体系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将技术与工程作为一个单独的学习领域,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科技产品给人们带来的快捷、便利和舒适。《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在“科学、技术、社会、环境”部分设置了“当代重大课题”主题,让学生了解现代科技前沿发展和应用。教育部正在修订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在信息技术课程中设置了智能系统基础、智能控制系统开发、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三部分内容,要求学生了解技能系统的基本概念,通过开发简单的智能控制系统,亲历设计与实现简单智能系统的基本过程与方法。《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在通用技术课程中,设置了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技术与生活-智能家居应用设计”“技术与工程-机器人设计与制作”“新技术体验与探究”等选修模块。高中课程标准修订完成后,将组织编写高中《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教材,将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具体化。
四、完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教育部于2010年启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旨在建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目前,全国共计208所高校的1257个本科专业点、514个研究生层次学科点按“卓越计划”进行改革试点,覆盖在校生约26万人。其中,147个计算机类相关专业、39个自动化类相关专业参与“卓越计划”,试点高校与企业联合制订人才培养标准、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实现了全流程协同育人,促进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
五、举办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以大赛为抓手,培养人工智能时代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大赛的参赛项目要求将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紧密结合,并鼓励师生共创,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前两届大赛共有2100多所高校的75万大学生直接参赛,报名项目超过15万项。
六、实施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
为深入推进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汇聚社会资源支持高校专业综合改革和创新创业教育,自2014年起,教育部实施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以产业和技术发展的最新需求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改革。2016年,共有60余家企业支持项目2000余项,资助经费近7000万元,参与高校约580所,2017年第一批已有89家企业支持项目4500余项,资助经费约2.6亿元。以谷歌、苹果、英特尔、微软为代表的一批跨国公司和华为、腾讯、百度、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一批国内创新型企业均积极参与其中。其中腾讯、谷歌等多家企业均发布了人工智能领域相关的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将产业和技术的最新发展、行业对人工智能相关人才培养的最新要求引入教学过程,推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你们提出的意见建议很有针对性,我们将认真研究并吸收到相关工作中。下一步,教育部将进一步加强人工智能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加快人工智能相关领域课程体系建设,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为我国人工智能相关产业提供智力支撑。
感谢你们对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欢迎再提宝贵意见。
教 育 部
2017年9月30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