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建议〔2017〕第344号
您提出的“关于服务《中国制造2025》,提升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建议”收悉,经商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资委,现答复如下:
人才是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根本。近年来,教育部积极采取措施,大力加强工程人才培养,不断提升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水平。
一、优化工程类相关学科专业结构
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工程教育体系,培养了数以千万计的工程科技人才,有力地支撑了国家工业体系的建成与发展。截止到2016年,工科专业本科在校生538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33%),毕业生123万人(占毕业生总数的33%),招生数138万人(占招生总数的34%),专业布点数18117个(占专业布点总数的32%)。包括力学、机械、仪器、材料、能源动力、电气、电子信息、自动化、计算机、土木、水利、测绘、化工与制药、地质、矿业、纺织、轻工、交通运输、海洋工程、航空航天、兵器、核工程、农业工程、林业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建筑、安全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公安技术等31个专业类、169种专业。
教育部鼓励高校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积极设置和“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领域亟需相关专业,推动教育资源向服务国家、区域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的专业集群汇聚。2016年12月,为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共同编制了《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以进一步促进制造业有关学科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同步,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增强专业设置的科学性、灵活性和特色化,引导高校进一步扩大“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模、促进产教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教育部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呈现出多点突破、纵深发展的良好态势。一是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不断完善。教育部组织修订了全部92个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推动高校加快修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使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二是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断健全。各高校面向全体学生普遍开设了纳入学分管理的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选修课,截至去年年底,全国高校开设相关课程达23000余门,“爱课程网”“学堂在线”等主要在线课程平台遴选上线了65门创新创业教育在线开放课程。三是教学方法改革不断深化。针对创新创业教育特点,各高校广泛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小班化教学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一大批高校探索实施了非标准答案考试。四是创新创业实践不断强化。各地各高校建设了一批大学生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校内科技创新资源普遍面向在校学生开放,截至2016年底,各地各高校成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协会、创业俱乐部超过1万个。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举办的“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已成功举办两届,累计有18万个团队的70余万大学生参与,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覆盖面最广、影响力最大的赛事。目前,第三届大赛正在有序推进,大学生的参赛积极性和创新创业激情空前迸发,共有2241所高校的37万个项目团队、150万人报名参赛。五是创新创业教师队伍不断优化。截至2016年底,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超过2.6万人,一大批各行各业优秀人才走进大学校园,担任专业课、创新创业课授课或指导教师。教育部还专门建立了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首批遴选4000余名导师入库。
三、建立产学研融合协同育人长效机制
一是深入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教育部联合22个行业部门和7个行业协会共同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208所高校的1257个本科专业点、514个研究生层次学科点按“卓越计划”进行改革试点,累计参与计划学生近26万人、毕业生4万余人。参与实施“卓越计划”的企业1万多家,其中626家企事业单位获批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单位,近2.4万名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成为高校的兼职教师,1万多名高校教师到企业挂职学习。二是加快紧缺人才培养。为切实解决国家在集成电路、软件工程、服务外包、航海、化工安全、气象、网络空间安全等重点领域人才紧缺的问题,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部、安监总局、气象局、中央网信办等部门通力合作,出台相关领域人才培养的指导意见,在优化专业结构、改革培养机制、强化实习实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措施和支持政策,对缓解相关产业人才紧缺的状况发挥了积极作用。三是建设产学研融合协同育人实践基地。以集聚《中国制造2025》十个重点领域相关专业产学研合作示范学院为载体,结合制造业产业发展布局,联合承担《中国制造2025》重大工程实施任务的企业或科研院所,共建协同育人实践基地或工程创新训练中心,形成面向制造业相关专业、辐射周边高校的协同育人开放共享平台。2015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和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意见》,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结合“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群)创建,鼓励和引导试点示范城市(群)创新体制机制,开展先试先行,推动校企共建开放共享的协同育人实践基地。四是实施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为深入推进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汇聚社会资源支持高校专业综合改革和创新创业教育,自2014年起,教育部实施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以产业和技术发展的最新需求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改革。2017年上半年第一批共有88家企业支持项目3209余项,资助经费7.93亿元,参与高校760所。以华为、腾讯、百度、阿里巴巴和谷歌、苹果、英特尔、微软为代表的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积极参与其中。
四、开展“新工科”建设实践
为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挑战,支撑服务“中国制造2025”“网络强国”“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和产业转型升级,2017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并形成“新工科”的建设共识、行动路线和项目指南,推动建设发展新工科。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指引,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为主要途径,推动思想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创新,实现从学科导向转向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跨界交叉融合,从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大力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应用、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和智能制造、集成电路等新产业相关的新兴工科专业和特色专业集群,探索建设产业化学院,根据产业和技术的最新发展、行业对人才培养的最新要求更新教学内容、变革教学方式,面向未来技术和产业主动布局工程科技人才培养。
下一步,教育部等有关部门将以提高工程教育质量为核心,通过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类型结构、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加强高端人才引进等重点举措,提升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支撑“中国制造2025”和创新驱动国家战略。
感谢您对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欢迎再提宝贵意见。
教 育 部
2017年9月30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