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教育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第2038号建议的答复

教建议〔2018〕第114号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高校实验室废弃物处置的建议”收悉,经商生态环境部,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教育部、生态环境部高度重视高校环境保护管理工作,不断完善相关管理制度、技术体系,持续加强日常监管和处置能力建设,稳步提升高校环境保护工作整体水平:

  一、进一步明确管理要求

  (一)明确高校主体责任

  2017年,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高校教学实验室安全工作的通知》(教高厅〔2017〕2号),明确提出加强高校教学实验室安全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切实增强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高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和教学实验室安全工作的复杂性,始终坚持把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强制性标准作为高校教学实验室安全工作的底线,不折不扣予以执行。明确要求高校对实验教学过程中需要使用的物品建立采购、运输、存储、使用、处置等全流程安全监控制度;要建立完善实验用危险废弃物处置备案制度,协调有资质的企业及时进行处置;要加强对教学实验室所有危险化学品、辐射物、生物、机械、特种设备等实验设施、设备与用品等重大危险源的规范管理,对重大危险源涉及的采购、运输、储存、使用和处置等环节的安全风险进行重点摸排和全过程管控,建立重大危险源安全风险分布档案和相应数据库;要对教学实验室重大危险源开展专项定期检查,核查安全制度及责任制落实情况;安全宣传教育情况;分布档案和数据库情况;规范使用和处置情况;检测及应急处置装置情况;安全隐患及其整改成效等。

  (二)明确具体管理要求

  2006年环境保护部(原环境保护总局)发布《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环境管理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32号),明确要求实验室应建立危险废物登记制度,执行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制度。2010年以来,在新制定的检测方法类标准中,凡涉及实验过程中可能产生废物的,均对实验室废物处理处置做了相应规定,严格作为危险废物进行管理。

  此外,北京市和四川省分别发布了《实验室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技术规范》(DB11/T 1368—2016)、《四川省实验室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技术指南(试行)》(川环发〔2017〕73号),进一步规范实验室危险废弃物管理和污染防治工作。

  (三)加强技术体系建设

  建议中提到的化学、生化药品等固体废物具有毒性、腐蚀性、易燃性、反应性等危险特性,被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环境保护部令第39号),废物代码为900-047-49。

  二、加强日常环境监管

  (一)加大处置能力建设力度

  目前,全国已有2900多家企业取得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其中能够从事实验室废物收集、贮存、处置的单位有300多家,处置实验室危险废弃物的能力不断增强。

  (二)进一步强化日常监管

  2018年初,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提交2017年度高校教学实验室安全工作年度报告的通知》(教高厅函〔2017〕73号),要求所有高校按年度报送实验室安全工作进展情况。同时,教育部组织开展了高等学校科研实验室安全检查工作,对科研实验室安全工作情况进行检查。2014年环境保护部发布《企业事业单位环境信息公开办法》(环境保护部令第31号),对应当列入重点排污单位名录的企业事业单位范围进行了界定,其中包括具有试验、分析、检测等功能的化学、医药、生物类省级重点以上实验室、二级以上医院、污染物集中处置单位等污染物排放行为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或者可能对环境敏感区造成较大影响的单位。2017年环境保护部发布《重点排污单位名录管理规定(试行)》(环办监测〔2017〕86号),对于符合上述条件的重点实验室等单位纳入全国重点排污单位名录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管理。

  三、持续推进高校实验室废弃物处置相关工作

  从发展形势看,高校实验室危险废物管理依然存在严峻挑战。教育部、生态环境部将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健全完善规章制度,补充修订技术体系,深化监督管理。

  一是切实落实实验室主体责任。教育部、生态环境部等相关部门将在高校实验室相关管理制度中,进一步落实实验室主体责任,将高校实验室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到实验室日常管理工作中,为高校实验室废物管理提供制度保障。

  二是研究出台技术规范。教育部、生态环境部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危险废物经营许可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加快研究出台《实验室废物管理指南》,制定实验室废物分类收集、贮存、清运、处理的操作规程,使实验室废物处理能够规范有序进行。

  三是强化监督管理。教育部、生态环境部将根据《重点排污单位名录管理规定(试行)》(环办监测〔2017〕86号),将符合条件的重点实验室等单位纳入全国重点排污大内名录信息管理系统,加强日常监管,防范生态环境污染。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与支持!

教 育 部

2018年9月30日

收藏
(责任编辑:刘潇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