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教育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第2942号建议的答复

教建议〔2018〕第435号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医药教育的建议”收悉,经商文化和旅游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现答复如下:

  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一直高度重视中医药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工作,文化和旅游部积极支持。近年来,相关部门加强医教协同,推动中医药高等教育稳步发展,取得了积极进展,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中医药人才。

  一、关于改革教育教学模式、完善中医药教育体系的建议

  自1956年国务院批准设立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四所中医学院以来,中医药高等教育已经走过了60多年历程,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学科专业结构不断优化,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育质量不断提升。目前全国有高等中医药院校42所,其中独立设置的本科中医药高等院校25所,设置中医药专业的高等院校238所。硕士授予权单位46个,博士授予权单位17个。院校教育已成为中医药高等教育的主体,实现了由传统教育方式向现代教育方式的转变,初步形成了以院校教育为主体,多层次、多类型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构建了独具特色的现代中医药高等教育体系,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7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63号),对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作出明确部署。同月,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中医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教高〔2017〕5号,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三阶段有机衔接,师承教育贯穿始终,符合中医药事业发展要求和学科特色的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意见》从深化院校教育改革、建立健全毕业后教育制度、完善继续教育体系、加强师承教育等四个方面提出了16条改革举措,全面推进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下一步,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贯彻国办发〔2017〕63号文件的要求,落实《意见》,进一步完善中医药教育体系。一是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改进中医药课程体系,构建以中医药传统文化与经典课程为根基,以提升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二是推动中医药人文社科振兴发展,促进中医药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支持和鼓励各中医药院校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文化的教学,增强学生中医药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强化学生中医思维。三是注重加强中医基础与临床课程的贯通,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充分融合,加强中医经典理论教学,探索开展中医药经典能力等级考试等改革试点。四是加强中医药师承教育,推进深化师承教育指导意见落实,深入开展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鼓励有条件的中医药院校将师承教育全面覆盖中医药类专业学生,完善传统师承教育模式,综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师承教育模式,推进师承教育制度化。五是完善中医药继续教育体系,扩大中医药继续教育覆盖面,创新中医药继续教育模式及管理办法,健全中医药继续教育体系。

  二、关于遵循中医药人才培养规律、强化中医药师承教育的建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提出,中医药教育应当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以中医药教育内容为主,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注重中医药经典理论和中医药临床实践、现代教育方式和传统教育方式相结合。近年来,教育部要求中医药院校遵循中医药教育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中医药教育改革,充分发挥中医药师承教育特点与优势,探索实践了现代中医药师承教育新模式。一是深入开展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初步形成了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如“院校—师承—家传”三位一体的中医临床型人才培养模式;以跟师学习、注重经典、“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为特点的“院校—师承”人才培养模式;以院校—师承教育为主,结合学术流派传承为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医高中预科班”模式;“5+3+X”相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二是实施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岐黄工程)。持续开展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工作,建设了1136个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605个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64个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培养了500名优秀中医临床人才,1435名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630名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1034名中医护理骨干人才。通过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的深度融合,培养了一大批中医药传承创新人才。

  今年4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了《关于深化中医药师承教育的指导意见》增加文号,进一步提出:要构建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有机结合,贯穿中医药人才发展全过程的中医药师承教育体系,基本建立内涵清晰、模式丰富、机制健全的中医药师承教育制度。

  三、关于注重中医经典理论学习的建议

  中医经典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临证经验、诊疗方法的代表,包含众多的中药经方,对现代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是中医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教育部遵循中医人才成长规律和中医学认知规律,加强中医学生中医经典理论和课程的学习,促进中医药的继承与创新,不断提高中医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2008年,教育部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了《高等学校本科教育中医学专业设置基本要求(试行)》(教高厅〔2008〕3号),明确规定把中医经典类课程作为中医专业的主要课程。2012年,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了《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中医学专业(试行)》(教高〔2012〕14号),把具有较为系统的中医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较强的中医思维与临床实践能力,较强的传承能力与创新精神,作为本科中医学专业毕业生的培养目标,要求掌握中医经典理论、中医养生和保健等基本知识,并明确提出在课程计划中必须安排中医学基础、中医经典等课程。目前,我国中医药院校中医学专业现行的教学计划中,普遍开设了《中医基础理论》、《内经》、《伤寒论》、《温病学》、《金匮要略》等中医基础和经典课程。

  为了加强中医经典课程的建设,在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实施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建设项目中批准了《中医基础理论》、《内经选读》、《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等11门中医经典课程为国家级精品课程,以此推动中医经典课程的教学改革,加强中医专业学生对中医经典理论和知识的学习。

  四、关于注重中医文化特色的建议

  正如您在建议中所讲“中医富含优秀的民族精神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是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孕育而成并在生产生活实践需求的土壤中生根、成长、发展起来的传统医学,是在中国历代自然、人文、社会等多方面智慧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中逐步形成的一套独特的医学科学文化知识体系。开展好中医文化教育,是解决当前中医药院校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固、事业信心不坚定的重要举措,也是中医药人才培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目前,教育部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支持和各中医药院校的参与下,在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方面开展了一些相关工作:一是加强中医文化相关学科建设。在“十二五”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中,设置了13个中医文化培育学科建设点,重点开展形成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文化社会背景、思维方式、哲学思想、价值理念、文化功能、人文精神以及中医药学发生发展的总体规律研究,努力构建中医文化学理论体系和学科队伍。二是在中小学课程中增加中医药内容。2007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有关专家经过多次研究和论证,提出了在中小学教材中增加有关中医药内容的建议,共涉及8门课程、36项内容。经过教育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努力,已有部分内容纳入中小学课程中。三是加强中医药文化专门机构的建设,推进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目前,各中医药院校在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已逐步加强了中医药文化课程的设置和学生人文知识的教学。如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先后成立了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成都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等成立了中医药文化研究中心;北京中医药大学与北京宏志中学合办中医高中预科班,今年还成立了国学院和中医药文化研究院;北京市25所中小学引入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课程;上海中医药大学实施中医人文以及职业素养教育计划,将具有中医特色人文教育课程纳入通识教育模块等。

  近年来,文化和旅游部积极支持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目前,137项传统医药类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传统医药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有132名。2006年至2017年间,中央财政通过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拨付项目保护经费6291.43万元,用于支持开展项目展示宣传、抢救性记录、传习教学等工作。同时,在传统工艺振兴工作中,积极支持传统医药药物炮制技艺的保护与振兴。2018年5月,隆顺榕卫药制作技艺、达仁堂清宫寿桃丸传统制作技艺、六神丸制作技艺、万应茶制作技艺、二仙膏制作技艺、东阿阿胶制作技艺、四大怀药种植与炮制技艺等7个项目被列入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下一步,文化和旅游部将继续做好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鼓励和支持各级代表性传承人积极开展师带徒等传习活动,参与职业教育教学和开展研究,支持相关单位开展相关理论研究和科学普及,开展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等活动。同时,文化和旅游部将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等部门,结合实施《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对列入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项目的传统医药药物炮制类项目加大扶持力度,进一步做好传统医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

  感谢您对教育事业的关心与支持!

教   育   部

2018年9月19日

收藏
(责任编辑:曹建(实习))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