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提案〔2018〕第98号
您提出的《关于打造高等教育丝绸之路的提案》收悉,经商国家发展改革委,现答复如下:
党的十九大指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上讲话强调,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彰显中国特色,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要求我们在服务国家发展、面向国家需求中实现自身发展,要有志于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改革创新最前沿、改善民生第一线主动作为,增强解决重大现实和理论问题的本领。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是高等教育的担当和使命。近年来,高等教育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的责任担当,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一是开展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工作。2013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工作的实施意见》(教高〔2013〕6号),由中央财政安排专项建设资金,并给予一系列政策倾斜,在13个没有教育部直属高校的中西部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支持1所有特色、高水平的地方大学建设,广西大学、云南大学、西藏大学、新疆大学、内蒙古大学被纳入支持范围。通过高校、省级政府、中央政府三方共同努力,上述高校学科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创新能力快速提升、师资水平显著提高、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国际交流日益活跃、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对区域内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示范引领作用更加凸显。2016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中西部教育发展的指导意见》印发,提出在没有教育部直属高校的省份,按“一省一校”原则,重点建设14所高校,推动管理体制、办学体制、人才培养模式和保障机制改革。教育部将贯彻落实国务院要求,继续支持上述高校改革发展。
二是实施“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十二五”期间,实施“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一期)”,支持100所中西部高校重点加强面向本科生的教学实验室、综合实验训练中心、图书馆等设施建设并配置必要的设备,提高本科教学基础能力。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等100所高校入选工程(一期)建设支持范围,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生实验技能水平、毕业生就业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进步。“十三五”以来,教育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启动实施“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二期)”,支持100所左右中西部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聚焦人才培养,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办出特色、争创一流,用“硬件”建设支撑“软件”改革。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桂林理工大学等100所高校被纳入支持范围。
三是实施“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2001年,教育部启动东部高校“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以来,从起步时的13所教育部直属高校支援13所西部高校,发展到现在的103所部属和东部高水平大学参加支援、83所中西部高校接受支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将对口支援工作纳入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整体规划,主要领导坚持每年至少一次到受援高校调研解决问题,清华大学先后推荐4位专家担任青海大学校长,浙江大学先后推荐2位专家担任贵州大学校长,支援高校共选派1500多名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到受援高校支教。实施“团队式”对口支援,把对口支援精准到学院、学科和课程,形成全方位、立体式的帮扶格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支持西南科技大学建立核科学技术等国防军工学科,西南交通大学支援西藏大学在零起点上开办了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建筑学等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工科专业,南京大学支持新疆伊犁师范学院凝聚态物理学科从零起步发展成为自治区重点学科。五年来,支援高校共接收3600多名中西部高校青年骨干教师访学研修。
四是加强“一带一路”外语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近年来,教育部坚持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加快推进本科专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加强外语非通用语种特别是“一带一路”相关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取得重要进展。2015年,教育部印发实施《教育部关于加强外语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工作实施意见》(教高〔2015〕10号),对加强外语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做出总体部署,明确了总体思路、主要原则和工作目标,并提出6项主要任务、近20条具体举措。主动服务国家对外开放大局,加强“一带一路”外语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对“一带一路”建设紧缺特需的专业,“从宽、从优、从快”地予以支持,2012-2017年,共新设置45个非通用语种本科专业(如2017年新增14个非通用语种专业:德顿语、卢旺达语、隆迪语、切瓦语、塞苏陀语、桑戈语、迪维希语、达里语、比斯拉马语、斐济语、库克群岛毛利语、纽埃语、皮金语、卢森堡语)。截至目前,非通用语种专业已达98个,基本实现了建交国官方语言全覆盖。
您提出的“双一流”建设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发挥边疆省份与相邻国家语言文化相亲相近的优势、支持“部省合建”高校建设使其成为推动相邻国家与“一带一路”长期衔接的关键力量等建议,对今后“双一流”建设、“部省合建”高校发展具有重要参考意义,将在今后相关工作中予以积极考虑。
感谢您对高等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教 育 部
2018年9月18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