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提案〔2018〕第217号
您提出的《关于推进普通高中与大学联合培养创新人才的提案》收悉,经商中国科学院,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教育部与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协等部门密切配合,着力构建普通高中与大学联合培养创新人才的机制,提升创新人才培养水平,取得积极成效。
一、实施“中学生英才计划”
从2013年以来,教育部联合中国科协深入实施“中学生英才计划”(以下简称“英才计划”),加强创新人才培养。“英才计划”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的积极探索。试点工作自2013年5月开始在全国15所城市实施,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9所重点大学作为试点高校,选拔一批品学兼优、学有余力,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计算机方面具有浓厚兴趣的中学生,让他们走进高校,在著名科学家、教授指导下开展学习和研究。目前,“英才计划”共培养了2367名品学兼优、具有创新潜质的中学生,1152名学生考入大学,其中到欧美著名高校读书的学生占总数的10%,近70%的学生入学“985高校”。
二、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
2009年,教育部会同中央组织部、财政部启动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 以下简称“拔尖计划”),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20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优势基础学科建设了一批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探索形成了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一制三化”)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带动了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整体改革,发挥了领跑示范作用。目前,计划已支持本科生8700名,前五届4500名毕业生中,97%的学生继续攻读研究生,普遍表现优异,初步实现了成才率、成大才率高的阶段性目标。
三、探索普通高中与高校跨省市协作培养创新人才机制
2018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扩大京津冀普通高中与高校跨省市协作实施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试点的工作方案》(教基厅〔2018〕2号),扩大京津冀普通高中与高校跨省市协作实施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试点,探索开放协同的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机制,结合实际,将北京、天津已有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成熟经验推广到京津冀地区。结合高考综合改革和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探索构建普通高中与高校跨省市协作育人机制,推动三地高校、普通高中在普通高中选修课程建设、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学生发展指导等方面开展交流合作。探索建立京津冀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资源共享机制,促进三地之间普通高中与高校协作实施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理念、资源和经验的共建共享交流。
四、探索高校综合评价自主招生的新模式
2014年,教育部正式批准浙江开展“三位一体”招生改革试点、江苏部分高校开展综合评价招生改革试点,这些试点致力于探索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模式,给予了高校更多自主权,招收具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的学生,推动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有特色发展,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2015年,教育部又批准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四所高校开展综合评价录取改革试点。试点高校可以根据自身办学定位,自主开展高校测评,自主确定考生的录取标准和方式。2017年,全国共90所试点高校有自主招生资格,其中77所高校面向全国招生,报名60.6万人,实际录取2.6万多人,有效选拔了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学生。
五、开放高校教学引导高中生走进科技世界
教育部联合科技部、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相关部门积极推动高校、科研机构、工程中心、实验室、科技社团开放实验室、博物馆和其他科技类场所空间和仪器设施,让青少年走进科技空间,体验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的真实过程。完善线上线下科学教育空间和资源的融合,建立完善以实体科技馆为龙头和基础,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虚拟现实科技馆、农村中小学科技馆、数字科技馆为拓展和延伸,辐射基层科普设施的中国特色现代科技馆体系,为广大青少年学习科学知识提供更多的渠道,推动“科普中国·校园e站”建设,促进“科普中国”的优质科技教育信息和活动资源在校园的普惠共享。
下一步,教育部将按照中央的有关决策部署,在促进教育公平的时代背景下,对个性化、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建立特殊通道,让富有创新潜质、优秀人才素质的学生有适合的成长途径和发展环境。深入实施“英才计划”,探索建立高校与中学联合发现和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的有效模式。计划启动“拔尖计划”2.0,拓展范围、增加数量、提高质量、创新模式,进一步强化使命驱动、注重大师引领、创新学习方式、促进科教融合、深化国际合作。推广跨省市协作方式开展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模式。提供高校、科研院所资源对接,促进普通高中与高校协作实施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理念、资源和经验的共建共享交流。
感谢您对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教 育 部
2018年9月18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