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提案〔2018〕第218号
你们提出的《关于整合涉灾教育资源 提升防灾减灾救灾学科专业水平和人才培养能力的提案》收悉,经商民政部,现答复如下:
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是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创新和社会治理的重要任务。近年来,教育部与民政部等部门密切配合,将提高中小学生防灾减灾救灾素养作为防灾减灾救灾教育的重要目标,在提高防灾减灾救灾教育实效性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加强中小学生防灾减灾救灾基础教育
一是教育部积极推动将防灾减灾救灾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要求学生“了解当地多发的自然灾害的有关知识,知道在紧急情况下的逃生或求助方法”。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要求学生“了解曾经发生在我国的重大自然灾害,认识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体会人们在危难中团结互助精神的可贵。学习在自然灾害面前自护与互助的方法,形成相应的能力”,建议学生“收集有关地震、洪水等重大自然灾害的典型事例,认识灾害的巨大破坏性”,要求各地各校组织开展逃生模拟活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要求学生“通过观看纪录片、图片等方式,初步了解地震、火灾、水灾等灾害,学习一些自护、自救、互救、他救的常识”。高中地理课程专门设置了“自然灾害与预防”选修模块,内容包括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自然灾害与环境、防灾与减灾等,建议学生“结合实际讨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应对突发性灾害”“收集本地区有关自然灾害前兆的谚语,以及防灾减害的有效方法,在全班进行交流”“模拟以某自然灾害为背景的救援演习”等,对学生进行科学预防自然灾害的教育。二是完善相关制度提高防灾急救意识。教育部先后制订印发了《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 (教育部令第23号)《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国办发〔2007〕9号)《中小学幼儿园应急疏散演练指南》(教基一厅〔2014〕2号)等一系列文件,对组织学习安全知识,预防和应对社会安全类事故或事件,公共卫生事故,网络、信息安全事故和自然灾害,掌握避险、撤离、疏散和自救互救的方法、技能,提高中小学生面临突发安全事件自救自护的应变能力提出了明确规定。
二、加强防灾减灾救灾相关专业人才培养
一是加大防灾减灾救灾相关专业布点。2012年,教育部修订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设置管理规定,进一步扩大和落实了高校本科专业设置自主权,鼓励高校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学校办学能力设置相关专业或专业方向,加强防灾减灾救灾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目前全国高校已设有土木工程、环境工程、安全工程、救助与打捞工程、抢险救援指挥与技术、消防指挥、消防工程、火灾勘察等与防灾减灾救灾相关的本科专业点共144个。2018年批准新增土木工程专业点6个、环境工程专业点13个、安全工程专业点3个、消防工程专业点2个。二是加强防灾减灾救灾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指导。教育部成立土木类、环境科学与工程类、安全科学与工程类、公安技术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对相关专业的教学进行研究、咨询、指导、评估、服务等。同时,制订发布了防灾减灾救灾相关专业的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作为专业准入、专业建设和专业评价的依据。标准突出产出导向,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科学合理设定人才培养目标,将进一步推动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紧密结合,推进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三是加快推进防灾减灾救灾领域新工科建设。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支撑服务一系列国家战略,2017年教育部启动了新工科建设,统筹考虑“新的工科专业、工科的新要求”,更加注重产业需求导向,更加注重跨界交叉融合,更加注重支撑引领,改造升级传统工科专业,发展新兴工科专业,主动布局未来战略必争领域人才培养。2018年,教育部公布首批612个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其中,面向防灾减灾救灾相关专业人才需求,组织开展了“基于新工科理念的新型土木类专业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基于国家水环境治理需求的环境工程专业设置及动态调整机制研究”“基于仿真与信息化技术的传统安全工程专业革新与实践”等10多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探索建立人才培养的新理念、新标准、新模式、新方法、新技术、新文化。四是深入实施防灾减灾救灾领域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自2014年起,教育部实施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以产业和技术发展的最新需求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改革。政府搭台、企业支持、高校对接、共建共享,有效激发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参与企业和高校数量不断增加,项目质量不断提升,项目管理不断规范,社会影响不断扩大,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发展的合作共赢。2017年,221家企业发布项目15926项,参与高校906所。其中在防灾减灾救灾领域,杭州万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天煌科技实业有限公司、浙江亚龙教育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达内时代科技集团公司等多家企业与高校合作实施了“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虚实结合教学模式研究”等40多个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提供经费和软硬件支持达数百万元。五是积极开展防灾减灾救灾相关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目前,教育部组织建设了《工程结构抗震与防灾》《土木工程材料》《消防燃烧学》《高校学生消防安全教育》等40余门与防灾减灾救灾领域相关的在线开放课程、视频公开课和资源共享课,在“爱课程”“学堂在线”等开放课程平台上线使用。这些课程可供学生和社会大众在线学习,推动了防灾减灾救灾领域相关课程建设和知识普及。
三、加强防灾减灾救灾相关学科及平台建设
一是强化防灾减灾救灾相关学科建设。教育部大力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在相关一级学科下开设防灾减灾救灾二级学科或研究方向。目前全国防灾减灾救灾相关一级学科包括地理学、大气科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水利工程、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并支持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吉林大学等高校开设“自然灾害学”“水灾害与水安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等目录外二级学科或交叉学科。二是加大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生培养。2006年教育部联合民政部成立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目前拥有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及6个野外试验基地。研究院围绕自然灾害和自然资源、全球气候变化学科群开展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即以自然灾害学和自然资源学为主干学科,在自然地理、自然资源、全球环境变化、灾害风险科学、防灾减灾工程、地理信息工程等各相关支撑学科,就国家防灾减灾与风险防范、应急管理与救灾响应、自然资源合理与高效利用、全球环境变化规律与适应,以及对地观测技术等开展综合研究与创新人才培养。三是积极推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工作。按照相关建设指导思想及原则,先后确定长沙理工大学“道路灾变防治及交通安全”、河南理工大学“煤矿灾害预防与抢险救灾”、兰州理工大学“西部土木工程防灾减灾”3个防灾减灾救灾领域的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成为推动防灾减灾救灾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促进防灾减灾救灾相关学科建设与发展、加快科技成果创新与转化的重要基地和平台。
四、加大防灾减灾救灾宣传教育
一是加大防灾减灾救灾宣传。自2009年起,国家减灾委每年组织开展5月12日“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宣传活动,分别以“防灾减灾从社区做起”“防灾减灾从我做起”“弘扬防灾减灾文化,提高防灾减灾意识”“识别灾害风险,掌握减灾技能”“城镇化与减灾”“科学减灾,依法应对”“减少灾害风险,建设安全城市”“减轻社区灾害风险,提升基层减灾能力”“行动起来,减轻身边的灾害风险”等作为主题,制定实施中央层面活动方案,协调各成员单位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开展形式多样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和培训演练活动,进一步增强公众灾害风险防范意识,提高防灾减灾知识和自救互救技能普及率,营造全民参与防灾减灾的良好氛围,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二是推动大中小学消防安全教育。自2012年起,教育部会同公安部命名了1220所全国消防安全教育示范学校、100个中小学消防安全教育社会实践基地,联合举办了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暑期消防安全宣传教育行动、“中小学消防安全示范课”征集评选等一系列活动。从2015年开始,在高中、大学新生军训中开展消防教育培训工作,组织召开消防安全知识进学校推进会,要求“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有力推动了大中小学消防安全教育的开展。三是开展应急救护知识宣传。教育部积极配合中国红十字会认真落实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红十字事业发展的意见》中的相关规定,将青少年急救教育作为红十字青少年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学校与社区开展“手拉手”—“学校+社区”生命健康安全教育与体验活动,编辑、出版大中小学应急救护等系列读本,在部分省市开展健康安全辅导员培训,建设安全教育体验教室,开展救护培训与应急演练,支持学校开展救护志愿活动,促进了学校健康安全教育工作的开展,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目前,共建设生命健康安全体验教室50多个,举办健康安全辅导员培训班100多期,为学校培训救护师资3400余人,支持300多所学校开展应急救护知识宣传、普及等救护志愿活动。
下一步,教育部将认真贯彻《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和《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国办发〔2016〕104号)精神,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与非常态救灾相统一,进一步发挥教育部与相关部委的协调作用,充分调动各成员单位积极性,不断创新防灾减灾救灾宣传教育方式方法,为提升我国大中小学生防灾减灾救灾科学素质和基本技能、有效减轻灾害风险、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作出更大贡献。一是进一步推动防灾减灾救灾宣传教育常态化。在抓好全国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等固定时间节点开展宣传教育活动的同时,加快建设一批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基地、灾害展览和体验馆,开发整套防灾减灾科普读物,拍摄专题影视剧、建设数字图书馆等,提供更多、更易得的防灾减灾公共服务产品。推进防灾减灾救灾知识和技能进学校,推动自救互救教育进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化青少年对防灾减灾专业知识的理解、掌握和普及,达到教育一个学生、影响一个家庭、受益一生,带动提升全民防灾减灾救灾科学素质。二是加强防灾减灾救灾学科及专业建设。针对目前存在的涉灾专业、学科少且建设滞后问题,教育部将进一步论证防灾减灾救灾一级学科及相关专业的设置,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三是进一步提升防灾减灾救灾学科专业水平和人才培养能力。目前,应急管理部已新组建成立,并承担着统筹国内应急力量建设等职能。教育部将加强与应急管理部的沟通,根据其总体规划,充分依托现有防灾减灾救灾办学资源,加强顶层设计,待办学条件成熟时,按照高校设置标准和程序,依法依规审批设立专门的防灾特色大学,培养综合性防灾减灾救灾专业人才。
感谢你们对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教 育 部
2018年9月18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