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第1805号(科学技术类076号)
提案答复的函

教提案〔2018〕第309号

  你们提出的“关于在我国大力普及地球科学知识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也多次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教育部始终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教育,近年来积极采取措施,着力培育中小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提高高校环境相关课程的教学水平,增强广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

  一、加强引导,积极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教育

  2003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并专门印发中小学生环境教育专题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各相关学科有机渗透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内容。2016年,环境保护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教育部、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联合印发《全国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纲要(2016—2020年)》,纲要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全社会生态环境意识、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作出整体部署,将“推进学校环境教育,培育青少年生态意识”作为主要任务,明确要培育中小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提高高校环境课程教学水平,培养环保职业专业人才。2017年,在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和《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中,明确提出要“加强节约教育和环境保护教育,开展大气、土地、水、粮食等资源的基本国情教育,帮助学生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地理地貌,开展节粮节水节电教育活动,推动实行垃圾分类,倡导绿色消费,引导学生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发展理念,养成勤俭节约、低碳环保、自觉劳动的生活习惯,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2018年,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办公厅等六部门关于在学校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强化国民教育基础性作用,着力提高全体学生的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环境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目前已基本形成各学段纵向衔接、相关学科横向配合的生态环境保护教育体系。

  二、多措并举,推动高校地球科学相关课程建设

  一是发布地质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8年,教育部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这是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首个国家标准。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近5000名专家参与研制,涵盖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全部92个本科专业类、587个专业,涉及全国高校56000多个专业点,标准明确了适用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条件、质量保障等各方面要求。其中,地质类相关专业均将“地球科学概论”列为核心课程,推动高校加强课程建设,提高课程质量,培养地质类高素质人才。

  二是引导高校面向非专业学生开设地球科学相关课程。教育部鼓励高校根据办学特色和教学实际,面向非专业学生开设地球科学相关必修课或公共选修课。如中国地质大学、长安大学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地球科学概论”公共选修课,华东理工大学将“地球科学概论”作为所有理工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安徽理工大学将“地球科学概论”作为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跨专业选修课,广东商学院、安徽师范大学等高校也开设有相应课程。

  三是积极推进地球科学相关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教育部积极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建设,2015年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立足自主建设,注重应用共享,加强规范管理,有力推动了我国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与应用。目前,460余所高校建设的3200余门慕课上线课程平台,5500万人次高校学生和社会学习者选学课程。其中,“走近地球”“地球的过去与未来”“塑造地球的工程师——地质作用”“地质作用与奇观”等9门视频公开课,“地球科学概论”“构造地质学”“地下水污染与防治”“综合地质学”等30多门资源共享课,“地球科学概论”“自然保护与生态安全:拯救地球家园”“自然灾害概论”等一批在线开放课程在爱课程网、学堂在线等平台上线。2018年,教育部首次正式推出了490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生态文明——撑起美丽中国梦”“人文视野中的生态学”“环境污染事件与应急响应”3门课程入选。这一系列课程面向高校和社会学习者开放,有力推动了地球科学相关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促进了地球科学相关知识在高校学生和社会大众中的普及,为更多高校开设地球科学相关课程、传授地球科学知识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学用并重,加强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

  一是结合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相关学科课程。如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要求学生“爱护家庭和公共卫生环境”“爱护动植物,节约资源,为保护环境做力所能力的事”“了解本地区生态环境,参与力所能及的环境保护活动”。小学科学课程中,设置“地球与宇宙科学”学习领域,要求学生学习“地球为人类生存提供各种自然环境”“人类生存需要不同形式的能源”等内容,“初步了解地球为人类生存提供必需的资源和能源,知道保护它们的重要性”。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要求学生“知道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等状况,了解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政策,形成可持续发展意识”,“知道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掌握爱护环境的基本方法,形成爱护环境的能力”。初中地理课程中,要求学生“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增强保护环境与资源的法制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017年,教育部修订印发普通高中思想政治、地理等课程标准,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如思想政治课要求学生结合“协商民主”“法治”等议题对“废旧电池回收利用、垃圾分类处理”“环境治理问题”等进行调研、讨论;地理课将“人地协调观”作为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安排了“自然活动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环境与发展”等必修内容,引导学生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绿色发展、共同发展、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

  二是加强实践活动指导,增强中小学生生态文明意识。2017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推荐了“我与蔬菜交朋友”“关爱身边的动植物”“生活垃圾的研究”“秸秆和落叶的有效处理”“家乡生态环境考察及生态旅游设计”等主题活动,引导学校结合学生生活,让学生通过亲历感悟、实践体验、行动反思等方式自觉树立生态文明意识。

  下一步,我们将吸纳你们的意见建议,进一步完善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制度措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地球科学相关课程建设,积极推广典型经验和具体做法。

  感谢你们对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欢迎再提宝贵意见。

教   育   部

2018年9月20日

收藏
(责任编辑:曹建)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