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第3092号(社会管理类261号)
提案答复的函

教提案〔2018〕第313号

  您提出的《关于鼓励毕业青年返乡创业 推动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提案》收悉,经商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农业农村部,现答复如下。

  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采取一系列有力举措,着力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大力推进大学生返乡创业,相关工作取得较大进展。

  一、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着力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一是构建完善政策体系。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对相关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各地各高校专门制定了相应实施方案。二是形成协同推进机制。国家层面,建立了教育部牵头,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等部门多方参与的工作机制;部内,建立了高教司牵头,综改司、财务司等16个司局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高校层面,普遍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教务部门牵头,学工、团委等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三是健全课程体系。发布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明确了各专业类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及课程要求。推动高校面向全体学生开好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依托国家级线上线下精品课程建设,推出了一批创新创业教育精品课。推动高校挖掘和充实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传播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四是推动教学管理制度改革。推动高校设置创新创业学分,普遍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发布专门文件,对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学位论文研究工作、导师指导等提出了指导意见,首次将“创新创业活动”纳入选修课程并计入学分。五是强化教师队伍。在明确全体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责任的基础上,推动高校聘请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担任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首批遴选4600多名导师入库。六是突出示范引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9所高校入选国家双创示范基地,教育部专门成立工作指导小组,着力推进基地建设。认定200所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会同财政部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专项资金,“十三五”期间每年拿出5000万,支持示范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七是狠抓实践训练。建设了一大批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推动高校面向在校学生全面开放各类实验设备资源。持续推进全国高校实践育人暨创新创业基地培养建设,打造“四位一体”实践育人共同体。连续成功举办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累计有225万大学生、55万个团队参赛,已成为我国覆盖面最大、影响最广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赛事。

  二、加大支持力度,积极推动大学生返乡创业

  一是完善相关政策。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印发《关于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16〕79号)《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84号),将中高等院校毕业生纳入享受支持返乡下乡创业创新扶持政策的范围,积极引导大学生等到农村基层创业。二是积极推动政策落实落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会同有关部门指导各地完善支持政策,对包括返乡创业大学生在内的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给予税费减免;给予最长3年、最高不超过1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支持;鼓励地方设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基金,提供一次性创业补贴,提供多渠道资金支持。三是强化创业培训。统筹各类创业培训资源,鼓励有条件的高校、教育培训机构、行业企业协会开发适合大学生的创业培训项目,引导学生到农村创业。四是搭建支持大学生返乡创业平台活动。农业农村部会同有关部门创建了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农村双创园区,积极吸引大学毕业生返乡下乡创业。教育部广泛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积极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乡村振兴战略、精准扶贫脱贫相结合,引导大学生走进革命老区、贫困地区,接受思想洗礼、学习革命精神,积极推动当地社会经济建设,助力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目前已有11万个团队报名参加,参与学生数超过40万人次。五是强化创业服务。建立健全国家、省级、高校三级大学生创业服务平台,聘请行业专家、创业校友等担任导师,通过举办讲座、论坛、沙龙等活动,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信息咨询、管理运营、项目对接、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指导服务。

  您提出的意见建议很有针对性,我们将认真研究吸收,并积极推动落实。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切实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大力实施乡村就业创业促进行动,积极支持更多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创业,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与支持!

教   育   部

2018年9月26日

收藏
(责任编辑:曹建)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