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提案〔2018〕第315号
你们提出的《关于新时代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改革的提案》收悉,经商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教育部积极采取措施,加快推进工程教育改革,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努力培养符合时代要求和国家需要的工程科技人才。
一、优化工程教育学科专业结构
一是调整工程专业学位类别。为更好服务国家工程科技与产业发展需要,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批准,将工程专业学位类别调整为电子信息等8个专业学位类别。在取得专业学位类别授权的前提下,高校可根据自身办学特色、人才培养重点等情况,在相应类别下自主设置专业领域。鼓励高校设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微电子、网络空间安全等新兴专业领域。
二是加强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指导。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工程技术领军人才培养,满足创新型国家建设对高层次应用型工程技术创新人才的需求,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订了《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方案》《关于制订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对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设置等提出要求。
三是优化工科专业设置。修订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确立了既统一稳定又相对开放的专业目录体系,建立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不断提高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契合度。加快培养新兴领域紧缺急需人才,超前部署了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关专业,联合有关部委支持26所高校建设示范性微电子学院、支持7所高校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网络安全学院等。2018年,批准设置了智能制造工程、智能建造、复合材料成型工程、精密仪器、轨道交通电气与控制等新型工科专业,审批设置了“中国制造2025”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相关本科专业点437个,其中新增新一代信息技术相关专业点(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机器人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网络空间安全等)386个。
二、发布工科专业类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2018年,教育部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这是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首个国家标准。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近5000名专家参与研制,涵盖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全部92个本科专业类、587个专业,涉及全国高校56000多个专业点。标准明确了适用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条件、质量保障等各方面要求。标准将作为工科类专业准入、专业建设和专业评价的依据,推动工程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
三、加快推进新工科建设
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下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手棋”,2017年教育部启动了新工科建设,统筹考虑“新的工科专业、工科的新要求”,更加注重产业需求导向,更加注重跨界交叉融合,更加注重支撑引领,改造升级传统工科专业,发展新兴工科专业,主动布局未来战略必争领域人才培养。2018年,首批认定了612个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组建了30个新工科项目群,探索建立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新理念、新标准、新模式、新方法、新技术、新文化。实施新工科建设“十百万”计划:加快构建人工智能等10个新兴领域专业课程体系,建设100门新工科课程资源库或在线开放课程,开展面向至少一万名新工科教师的师资培训。支持组建“信息技术新工科产学研联盟”,汇聚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多方资源,加强协同,共同推进新工科领域人才培养、教学研究、师资培训等。
四、完善工程人才协同育人机制
一是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0年,教育部联合22个部门和7个行业协会共同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探索高校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有效机制。校企联合制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共同建设课程与开发教程、共建实验室和实训实习基地、合作培养培训师资、合作开展研究等,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打造共商、共建、共享的工程教育责任共同体。目前,共有208所高校的1257个本科专业点、514个研究生层次学科点参与,覆盖在校生约26万人,2.4万名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担任了高校兼职教师,1万多名高校教师到企业挂职学习,1万多家企业参与校企联合培养,企业与高校共建了626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为高校普遍开展校企合作提供了示范经验。
二是实施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专项。项目针对工程科技人才培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设置工程教育强国战略研究方向,支持高校教师针对信息技术条件下工程教育的新业态,网络化、终身化、数字化、个性化工程教育体系的构建等内容开展专项研究。截至2017年底,累计受理项目申请1506个,产出了一大批高质量研究成果。
三是加强大学生实习政策支持。教育部、保监会等五部门于2016年4月联合印发《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提出“推动建立学生实习责任保险制度。职业学校和实习单位应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为实习学生投保实习责任保险”,保障学生实习期间合法权益,解除学生家长、学校、企业的后顾之忧。国务院国资委鼓励和支持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与高校积极对接,组织并接收高校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同时与各类院校合作,采取多种方式培养符合企业实际用工需求的实用型技术人才,达到学校、企业、学生“三赢”的效果。
四是实施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014年起,教育部组织企业支持高校开展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以产业和技术发展的最新需求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改革。项目涉及新工科建设、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师资培训、实践条件和实践基地建设、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创新创业联合基金等内容。政府搭台、企业支持、高校对接、共建共享,有效激发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参与企业和高校数量不断增加,以华为、腾讯、百度、阿里巴巴、京东和谷歌、苹果、英特尔、微软为代表的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积极参与其中,项目质量不断提升,项目管理不断规范,社会影响不断扩大,实现了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发展的合作共赢。2018年上半年,346家企业发布项目14576项,提供经费和软硬件支持约35亿元。
五、加强工科教师队伍建设
2018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央编办联合印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计划开展教师教育师资队伍优化行动,“推进职业学校、高等学校与大中型企业共建共享师资,允许职业学校、高等学校依法依规自主聘请兼职教师,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探索产业导师特设岗位计划”“推进高校企业人员双向交流”“高校与企业采取双向挂职、兼职等方式,建立教师教育师资共同体”,为企业高层次人才与高校工科教师双向流通、提高工科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供政策保障。
六、大力开展工科人才创新创业教育
一是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各高校面向全体学生普遍开设了纳入学分管理的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选修课,截至2016年底,全国高校开设相关课程达23000余门,“爱课程网”“学堂在线”等主要在线课程平台遴选上线了65门创新创业教育在线开放课程。
二是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各地各高校建设了一批大学生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校内科技创新资源普遍面向在校学生开放,截至2016年底,各地各高校成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协会、创业俱乐部超过1万个。会同有关部门举办的“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已成功举办三届,涌现出微小卫星、ofo共享单车等一大批大学生创新创业优秀项目,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覆盖面最广、影响力最大的赛事。目前,第四届大赛正在有序推进,大学生的参赛积极性和创新创业激情空前迸发,已有56万个团队、235万人次学生报名参赛。
三是优化创新创业教师队伍。截至2016年底,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超过2.6万人,一大批各行各业优秀人才走进大学校园,担任专业课、创新创业课授课或指导教师。教育部还专门建立了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首批遴选4000余名导师入库。
四是推动校企创新创业对接。2018年3月,教育部与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2018年中小企业与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对接服务工作的通知》,积极整合各类服务资源,打造中小企业与高校共同推进创新创业的服务平台。
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培养适应新时代需要的卓越工程人才,需要多方配合、共同努力。我们将积极吸纳你们的意见建议,进一步优化工程教育学科专业结构,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大力推进工程人才创新创业教育,为服务国家战略、提升产业竞争力,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感谢你们对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欢迎再提宝贵意见。
教 育 部
2018年9月20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