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5718号建议的答复

教建议字〔2019〕204号

  您提出的“关于推进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建议”收悉,经商商务部、全国工商联,现答复如下: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跨境电商等贸易新业态发展,采取一系列举措,加强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为促进跨境电商等新业态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持。

  一、加强跨境电商相关专业人才培养

  一是优化专业结构。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2012年)》中的管理学学科门类下设置电子商务专业类,下设电子商务、电子商务及法律两个本科专业。2018年以来,新增湖南工业大学等30所高校开设电子商务专业,目前全国有557所本科高校开设电子商务专业,在校本科生13.9万余人。在高职专业目录中设有国际商务、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实务、报关与国际货运、国际经济与贸易、网络营销等相关专业,国际商务专业举例了跨境电子商务方向。2018年,全国共有1158所高职院校开设有2251个相关专业点,招生17.8万余人。

  二是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2018年初,教育部发布实施《电子商务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教高司函〔2017〕62号),明确了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教学规范、师资队伍、教学条件、质量保障等,其中,专门将“跨境电子商务”课程列入了本专业类“建议的相关课程”。目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厦门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等高校均开设有“跨境电子商务”课程。2017年以来,教育部启动了国际商务、国际贸易实务等第一批高职专业教学标准修(制)订工作,组织有关行业、企业和院校共同开展相关专业教学标准的研制工作,进一步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细化课程设置,将于近期发布。

  三是加大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力度。2018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提出“推进辅修专业制度改革,探索将辅修专业制度纳入国家学籍学历管理体系,允许学生自主选择辅修专业。”“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选择权,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学习,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和课程。”2019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学士学位授权与授予管理办法》(学位〔2019〕20号),提出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可设置辅修学士学位、双学士学位、联合学士学位三种学士学位类型,分类推动复合型人才培养。

  四是探索协同培养电商人才新模式。教育部鼓励和支持高校探索建立校企、校所、校地协同培养电商人才的新机制,推动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共同设计课程体系、共同开发优质教材、共同组织教学团队、共同建设实习实训平台。如杭州师范大学与阿里巴巴(中国)有限公司共建阿里巴巴商学院,建立了校企协同培养互联网商务人才的新模式,设有跨境电商方向;西南财经大学与四川自贸区、四川跨境电商协会合作,组织相关培训和实习;温州大学创业人才培养学院举办了跨境电商创业就业实战营等。启动现代学徒制试点,鼓励地方、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创新机制,校企实质合作、全过程联合培养,提高学生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共有33个试点单位开展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经济与贸易、报关与国际货运等专业的现代学徒试点。

  二、推进跨境电子商务综合改革

  2015年以来,国务院先后三批在35个城市设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以下简称综试区)。商务部会同相关部门,坚持问题导向,加强顶层设计,健全工作机制,出台支持措施,大力推进综试区建设,探索建立了以“六体系两平台”为核心的政策框架,形成12方面36项成熟经验做法并面向全国复制推广,其中包含“加强人才培育力度,完善跨境电商生态圈”,鼓励地方加强与专业院校合作,引入专业培训机构,建设培训基地等。如杭州综试区通过招才引智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出台《杭州市跨境电子商务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意见》,成立首批跨境电商就业创业导师团,推动浙江外国语学院、杭州师范大学成立跨境电商学院和创业学院。宁波成立全国首家跨境电子商务学院。山东建立由学校、机构、平台等组成的跨境电商产教联盟,培训覆盖一万多家企业两万多名员工。郑州、成都、重庆设立淘宝大学等人才培训基地和孵化平台等。此外,商务部每年面向全国各省级商务主管部门和综试区举办跨境电子商务专题业务培训,提升地方发展跨境电商的综合能力。

  下一步,教育部将进一步优化电子商务类专业结构,鼓励和支持高校科学设置跨境电商相关专业,引导高校切实加强相关专业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会同商务部、全国工商联深入推进电子商务领域校企合作,推进全流程协同育人。全国工商联将引导所属商会在行业规划、行业标准制定、技能培训以及资质考核等方面发挥作用,树立良好的商会形象,争取更多的行业话语权。共同为推动电子商务特别是跨境电商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撑。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19年9月18日

来源:教育部收藏
(责任编辑:李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