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建议字〔2019〕237号
您提出的“关于大学生和贫困户结对子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建议”收悉,经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青团中央、国务院扶贫办,现答复如下:
教育部会同各部门结合精准扶贫脱贫战略实施,大力组织开展大学生参与“脱贫攻坚”、“三下乡”社会实践、“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等,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坚定理想信念、锤炼意志品质,努力培养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的青春力量。
一、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脱贫攻坚”
2014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意见》(国办发〔2014〕58号),积极引导社会组织扶贫,广泛动员公民个人、青年学生等社会各界人士通过爱心捐赠、志愿服务、结对帮扶等多种形式参与扶贫。2017年11月,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广泛引导和动员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的通知》(国开发〔2017〕12号),鼓励社会组织有序组织大学生等到贫困地区开展扶贫支教。同年,民政部联合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印发《关于支持社会工作专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指导意见》,支持和鼓励高校社会工作专业院系与贫困地区合作建立社会工作专业培训、教师实践和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帮助贫困地区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支持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到贫困地区开展专业督导,引导社会工作专业在校生到贫困地区进行社会实践;支持鼓励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到贫困地区就业。明确提出到2020年,促成至少200所高校与贫困县建立社会工作专业培训、教师实践和学生实习实训基地。
二、大力组织大学生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
自1997年起,共青团中央联合相关部委开展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20多年来,累计有数千万次的青年学生、数百万支实践团队,深入农村地区开展政策宣讲、教育帮扶医疗服务、科技支农等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人才培养效益。
2019年,共青团中央对“三下乡”活动中进行了针对性设计,在全国组建600支重点团队,设立包括科技支农帮扶在内9个方面的重点项目,进一步强化社会实践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结合。计划组织“深度贫困地区青春行”“健康扶贫青春行”“推普脱贫攻坚”“乡村稼穑情·振兴中国梦”等多个专项活动,动员大中专学生深入中西部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和欠发达地区,参与农业技术推广、乡村规划编制、基本医疗卫生知识普及、乡(村)医疗站建设等实践工作,为贫困地区群众及青少年提供学业辅导、亲情陪伴、自护教育、素质拓展、敬老孝亲等多种形式的精准关爱志愿服务。
三、广泛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
“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是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重要活动,自2017年开始举办,旨在鼓励广大青年学生走进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和城乡社区,接受思想洗礼、学习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用创新创业成果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助力精准扶贫脱贫,走好新时代青年的新长征路。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大学生的回信精神,教育部以“红色筑梦点亮人生 青春领航振兴中华”为主题,2018年组织了31个省(市、区)的70万名大学生、14万个团队参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走进革命老区、农村地区,传承红色基因、了解国情民情、接受思想洗礼,助力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对接农户24.9万户、企业6109家,签订合作协议4200余项,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近40亿元。
2019年,教育部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实施“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组织100万大学生前往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和城乡社区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精准扶贫,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通,努力打造一堂全国最大最生动的高校思政课。6月14日,“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全国启动仪式在浙江嘉兴南湖畔举行,来自全国31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75所高校的550余名“青年红色筑梦之旅”项目代表共同参加了南湖红船边的迎旗环湖跑、七一广场升旗仪式和南湖革命纪念馆参观等活动。目前,全国各地相继举行了“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全国对接活动,组织学生创业团队与当地政府部门、企业、合作社和农户等实地对接交流,制定帮扶项目落地方案,签订合作协议,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
四、引导大学生毕业生到基层建功立业
一是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印发《教育部关于贯彻落实中央文件精神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通知》(教学〔2017〕3号)《教育部关于做好2019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18〕8号),落实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考研加分等政策,要求各地各高校主动对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服务区域协调发展、乡村振兴等战略,加大对“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的教育脱贫攻坚力度。结合实际制定激励政策,引导毕业生到贫困地区就业创业,积极组织实施“教师特岗计划”“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中央基层就业项目。每年选派一批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尤其是贫困地区社会领域从事志愿服务。对到基层特别是艰苦边远地区就业的高校毕业生,高定工资标准,放宽职称评定条件等。对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毕业生,给予机关事业单位定向招录(聘)等优惠政策;对参加基层项目前没有工作经历的,服务期满2年内在参加机关事业单位考录(招聘)、各类企业吸纳就业、自主创业、落户升学等方面可同等享受应届高校毕业生相关政策。
二是强化精准指导服务。广泛利用“互联网+就业”新模式,运用大数据技术实现供需智能匹配,为毕业生精准推送岗位政策和指导。充分发挥校园就业市场的主渠道和基础性作用,深入挖掘扶贫岗位,积极组织多种形式的校园招聘活动。加强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帮助毕业生客观判断就业形势合理调整就业期望,主动面向基层就业创业。
三是加强思想教育和宣传引导。要求高校组织大学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论述,激励毕业生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当中,到基层、西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广泛宣传基层就业创业毕业生典型事迹,引导毕业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和成才观,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伟大事业。
四是加强农村基层卫生人才培养。2010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原卫生部等5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实施意见》(发改社会〔2010〕1198号),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工作,重点为乡镇卫生院及以下的医疗卫生机构培养从事全科医疗的卫生人才。2010年以来,中央财政支持73所高等医学院校,为中西部22个省份3万个乡镇卫生院招收培养了订单定向本科免费医学生5万余人。目前,已有四届2万余名免费医学生毕业,近90%按照协议到乡镇卫生院就业,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您提出的关于大学生和贫困户结对子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建议,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目前,教育部正在牵头研制关于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若干意见,计划出台引导优秀大学生到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就业创业、建功立业,支持选调生扎根西部、服务西部等系列政策,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参与扶贫攻坚和志愿服务行动。
下一步,教育部将与国务院扶贫办、民政部、共青团中央等部门密切配合,组织动员并引导大学生参与扶危济困、脱贫攻坚、社会实践和“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等,让大学生在扶贫实践中接受教育、卓越成长,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综合能力,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会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有关部门落实好鼓励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各项政策,统筹实施“三支一扶”计划等基层服务项目,为高校毕业生到基层特别是贫困地区就业和社会实践锻炼创造更好条件。
感谢您对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19年9月27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