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6577号建议的答复

教建议字〔2019〕342号

  你们提出的“关于在高等院校本科生和研究生中加强科学技术史和逻辑学教学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科学技术史和逻辑学教育对塑造学生创造力具有重要意义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一直以来,教育部高度重视并采取多种措施在本科生和研究生中加强科学技术史和逻辑学的教学,培养学生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帮助学生掌握系统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形成合理的整体性知识结构。

  一、关于完善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

  (一)开设专门课程

  一是在本科教学中开设专门课程。2018年,教育部发布实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这是我国发布的第一个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涵盖全部92个本科专业类、587个专业,涉及到全国高校56000多个专业点。其中,对所有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师资队伍、教育条件、质量保障体系等内容提出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要求,并列出了各专业类知识体系和核心课程体系建议。据统计,绝大多数本科专业都在通识类课程和公共基础类课程中设置了逻辑学和科学技术史课程。以政治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为例,在课程设置上,明确规定在通识类课程中要开设自然科学技术史课程,在公共必修课程中要开设逻辑学课程。二是在研究生教学中开设专门课程。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教研〔2014〕5号),进一步明确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重要意义和总体要求,提出要拓宽知识基础,培养人文素养,设置跨学科课程,建立完善研究生跨学科、跨院(系)和跨校选课的制度机制,支持研究生按需、择优选课,扩大研究生的课程选择范围。这些措施鼓励支持非本专业学生跨专业选修科学技术史和逻辑学课程。

  (二)融入相关课程

  一是融入思政课程。教育部于2018年印发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教社科〔2018〕2号)明确规定,要面向硕士研究生开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必修课(2学分),并须从“自然辩证法概论”课和“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中选择1门作为选修课程,占1学分。其中,“自然辩证法概论”课中包含大量逻辑学和科学技术史领域的专业知识,有助于帮助学生养成科学严谨的思辨能力,建立完整严密的科技知识体系。二是融入专业课程。为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201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委托各学科评议组和专业学位教指委编写本学科、本专业学位类别的《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为各学科和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讲授和学习提供依据,为教育行政部门和研究生培养单位开展质量评估提供参考。从各评议组和教指委提交《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情况看,大部分理工医类的学科研究生核心课程均不同程度的包含了本学科技术发展历史的相关课程内容。

  二、关于加快培养高水平师资队伍

  (一)支持学术研究

  教育部以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为抓手,深入推动逻辑学领域理论研究。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公关项目中设立“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内涵、特征及其演变逻辑研究”,由中央财经大学昌忠泽教授担任首席专家;在后期资助项目中设立“弗雷格逻辑主义研究”“博弈论视域中的意向性行动逻辑”“理性、论证、非形式逻辑——拉尔夫·约翰逊论证理论研究”“基于预期的前瞻性货币政策逻辑”等4个研究项目;在一般项目中设立“基于逻辑的多元动态迭代自动推理研究”“新时代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内涵式发展研究:基于多重制度逻辑分析的视角”“康德在沉默时期的逻辑思想研究”“面向人工智能的汉语隐喻理解的逻辑推理模式研究”等200余项研究项目,相关研究成果正在陆续推出。

  (二)推进平台建设

  教育部以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为依托,扎实推进逻辑学研究平台建设。不断加强对研究所的指导与支持,每年给予8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基地建设与科学研究。党的十八大以来,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设立“社会规范的逻辑与认知研究”“易学逻辑溯源及早期发展研究”“基于符号化学习的推理系统研究”近10项,有效推动了逻辑学学科建设,深化了理论研究。

  (三)加强人才培养

  一是健全人才培养体系。目前,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开设了逻辑学本科专业。同时,国内数十所高校设立了科学技术史和逻辑学方向的硕士点和博士点,形成了覆盖本硕博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二是建设“双一流”学科。教育部依据2017年印发的《教育部 财政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教研函〔2017〕2号),通过多种方式大力支持北京科技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设科学技术史“双一流”学科。三是评选国家规划教材。教育部历来重视逻辑学和科学技术史方面的教材编写工作。上海交通大学江晓原主编的《科学史十五讲》、中国人民大学王鸿生主编的《科学技术史》先后入选“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三、关于加强高等院校教学指导

  一是就教学课程和培养计划开展调研。201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委托各学科评议组就研究生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情况,同时对国内和国外相同或相关学科研究生课程教学进行调研,分析了包括科学技术史和逻辑学在内的研究生课程教学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二是督促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习惯。教育部于2015年印发《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教高〔2015〕3号),大力推广慕课建设应用。目前已有数十门科学技术史和逻辑学相关课程上线主流课程平台,为在校大学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其中清华大学陈为蓬开设的“逻辑学概论”、西北大学李静开设的“逻辑学导论”、上海交通大学孟和开设的“生命科学发展史”、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梁昌洪开设的“科学的精神与方法”等课程先后入选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四、下一步工作考虑

  针对代表提出的科学技术史和逻辑学在高等院校本科和研究生教学中还存在课程设置少、专业覆盖面窄、标准要求不高的问题,教育部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切实加强科学技术史和逻辑学的教学研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进一步规范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

  为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能力,2019年,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教高厅函〔2019〕18号),其中明确提出,面向包括逻辑学在内的全部本科专业,开展一流本科专业点建设,促进专业建设质量提升,推动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同时,教育部将根据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国发〔2015〕64号)以及教育部等三部委《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教研〔2017〕2号)要求,继续支持科学技术史方向的“双一流”学科建设。

  (二)进一步健全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

  教育部将继续支持高校根据自身条件面向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需求,开设科学技术史和逻辑学课程,逐步建立和完善高校科学技术史和逻辑学的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同时鼓励高校结合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需要,积极探索包括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在内的新型授课模式。

  (三)进一步深化理论研究和教学研究

  一是发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专项资金的导向作用,充分利用高校的学科优势,整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相关科研力量,鼓励支持高校学者深入、广泛开展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二是整合与优化研究资源,加强相关问题研究机构建设与新型智库建设相结合,为党和国家决策提供智力支撑。

  非常感谢你们对科学技术史和逻辑学教学工作的关心与支持!教育部将开展深入研究,加强对相关学科课程设置的统筹规划、鼓励优势高校和科研机构主动作为,加快培养高水平师资队伍,不断提高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科学素质和理性思维能力。

  感谢你们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19年9月27日

来源:教育部收藏
(责任编辑:李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