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3961号建议的答复

教高建议〔2020〕357号

  您提出的“关于高等教育服务地方工作的建议”收悉,经商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现答复如下:

  高等教育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调整优化高校区域布局、学科结构、专业设置,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十三五”期间,教育部会同相关部委深入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引导高校全面提升服务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以及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一、优化高校人才培养的供给适应度

  坚持以本为本,引导高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深入推进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建设,按照“分区论证、试点先行、分批启动”的办法培育建设现代产业学院,持续组织企业支持高校开展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以产业和技术发展的最新需求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改革。仅2019年,共计446家企业支持1005所高校设立项目14947项,经费及软硬件支持约46.94亿元,其中直接经费支持约3.58亿元。鼓励高校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推动教育资源向服务区域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的专业集群集聚,构建与产业结构相适应的专业体系,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突出创新能力,支持省级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与培养单位结合行(企)业和区域人才需求,开展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分类建设一批满足人才培养需求的规范化基地,有效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区域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提升了研究生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引导以质图强,全面推广现代学徒制。教育部分三批布局558个现代学徒制试点,覆盖1000多个专业,每年参与学生(学徒)9万余名,通过不断完善政策保障,稳步推进育训一体教学改革,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已基本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培养框架,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持续深化,人才培养质量大幅提升。

  二、提升高校社会服务的实际贡献度

  强化高校科研服务导向,优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布局,引导高校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地方产业发展需要,组织工程技术研发。实施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支持地方高校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鼓励地方高校科研人员围绕区域发展和学科前沿开展战略研究、对策研究及重大问题研究,充分发挥好智库作用。

  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支持高校探索建立多元化科技成果转化渠道,指导高校与地方政府企业不断完善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归属及利益分享机制,认定首批47个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与转移基地并向全国高校推广典型经验,促进高校在地方新旧动能转换和创新驱动发展上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拓展校地合作深度广度,支持高校充分发挥人才与科技优势,主动融入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支撑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升级。鼓励高校参与社区合作,共享课程与教学资源,推动社区教育发展,服务居民素质提高,促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加快学习型社会建设。

  三、深化高校产学研用的发展融合度

  探索协同创新机制,认定一批国家级和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打破高校与其他创新主体间的体制机制壁垒,推动产学研用融合发展,培养高端产业人才。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指导高校与所在地院所或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实践实训基地等,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和校企协同育人。

  形成政策组合拳,教育部会同相关部委印发《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建立健全了校企合作的基本制度框架。印发《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提出“指导各地建立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信息服务平台和信息储备库,做好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建立56个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汇聚各方面专家3000多人,联合行业举办近百次产教对话活动,召开行业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或分类制订专项政策。大力推进集团化办学,全国组建了约1400个职教集团,吸引约3万家企业参与,覆盖了近70%的职业院校。

  下一步,教育部将联合相关部委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大力提升高等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

  一是推进高校分类评价,促进政府、企业、科研院所与高校的深度合作,支持高校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科研平台基地建设,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使高校在提升教育水平的同时能全面推动地方经济创新驱动发展。

  二是推进职业教育改革,继续实施好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工作,支持试点城市探索建设区域性产教融合信息服务平台,推动产教融合型企业的建设培育,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广现代学徒制,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共享,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20年9月30日

来源:教育部收藏
(责任编辑:姚振)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