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4806号(教育类372号)提案答复的函

教高提案〔2020〕220号

  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强艺术院校大学生艺术观教育的提案》收悉,经商文化和旅游部,现答复如下:

  加强艺术院校马克思主义艺术观教育,对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作方向、引领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教育部会同文化和旅游部采取一系列举措,不断加强艺术院校的马克思主义艺术观教育,着力培养高素质艺术后备人才。

  1.加强相关专业建设。一是教育部发布艺术相关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师队伍、教学条件等方面要求,将马克思主义艺术观相关内容有机融入。如音乐与舞蹈学专业类国标提出,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健全的职业人格、强烈的社会职业认同感,具有服务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类国标提出,要培养汇传统精髓和时代意识于一脉、聚本土立场与国际视野于一身的艺术人才;美术学专业类国标提出,要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等。二是教育部实施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将“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专业思政和课程思政建设,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列入建设指导标准,认定了一批艺术类一流专业建设点。

  2.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推动包括艺术高校在内的所有高校、所有专业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引导高校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纲要》明确提出要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要求艺术类专业课程要教育引导学生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要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积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引导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如中央音乐学院声歌系在专业教学和学术研究中高度重视中国声乐作品,选取《祖国我的最爱》《共和国之恋》《我爱你中国》等经典红色曲目,教学过程中在对学生的声台形表进行指导的同时,注重引导学生感知作品中表达的爱国主义思想,向学生讲述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故事,使学生可以切身感受到作品所表达的情怀,并将之诠释出来。

  3.加强相关教材建设和实践活动。一是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特别是艺术教育相关内容纳入思政课中央马工程统编教材,2015年修订版对“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加强审美修养,认清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养成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人文素养”提出明确要求。目前该教材在包括艺术高校在内的所有高校统一使用。二是教育部持续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生领航计划主题活动”,举办“我心中的思政课”——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展示,并会同文化和旅游部组织开展全国艺术职业院校“立德树人”校本剧(节)目展示交流和巡演,促进大学生艺术观教育实践。

  4.加强艺术院校创作引导。文化和旅游部重视发挥艺术院校作用,吸纳艺术院校参与文化艺术活动、艺术作品创作扶持、艺术学课程研究以及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并从意识形态工作高度出发,引导师生在表演、创作、研究过程中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今后,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将继续加强协同合作,引导艺术院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鼓励建设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完善相关课程建设,实施相关实践项目,加强马克思主义艺术观教育,共同培养德艺兼修的艺术人才。

  感谢你们对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20年10月23日

来源:教育部收藏
(责任编辑:李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