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3544号(教育类368号)提案答复的函

教高提案〔2020〕320号

  您提出的《关于智能化时代制造业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提案》收悉,经商工业和信息化部,现答复如下:

  智能制造是基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的新型生产方式。加快智能化时代制造领域高端人才培养,对于提升制造业水平,推动制造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教育部高度重视智能化时代制造业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积极采取措施,加强相关专业建设,推进制造业产教融合发展,推动智能化时代制造领域人才培养。

  一、优化制造业领域相关专业结构

  教育部鼓励高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办学能力,面向重点领域继续加大快相关专业设置,加快培养社会急需人才。截至目前,批准设置智能制造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人工智能、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工程、海洋机器人、智能车辆工程、农业智能装备工程、新能源汽车工程等28个新兴工科专业,其中智能制造本科专业自2017年设立以来,已布点134个。2019年面向工业领域、先进制造业增设装备制造大类、能源与材料大类、电子信息大类、新能源汽车技术等高职专业点5100多个。

  二、全面深化智能制造发展

  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印发《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提出推进智能制造发展实施“两步走”战略和十项重点任务。目前已建立智能制造推进体系,形成以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试点示范标准体系建设、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培育等为抓手,央地协同配合、产学研用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引导企业、科研院所联合清华大学等高校,成立智能制造创新战略联盟、中关村亦创智能制造产业互联网技术创新联盟等多个创新联盟。支持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积极参与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智能产品、智能工厂开发和应用,突破解决高性能数控系统、工业智能超声检测等一批关键技术,有力推动了制造装备和制造过程的智能化。

  三、加快推进制造业相关领域新工科建设

  为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2017年教育部启动了新工科建设,统筹考虑“新的工科专业、工科的新要求”,改造升级传统工科专业,发展新兴工科专业,主动布局未来战略必争领域人才培养。2018年10月,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联合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 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以新工科建设为重要抓手,持续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加快培养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首批认定612个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探索建立工程教育的新理念、新标准、新模式、新方法、新技术、新文化。针对制造业相关领域,开展“以新工科建设为引领的‘人工智能’专业课程体系探索与改革” “以智能服务为培养方向的机器人工程专业学科融合建设”“面向智能制造的机械类专业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等项目研究,组建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制造、航空航天、交通运输、材料、海洋、能源、生物、医药等项目群,积极开展项目交流,加大推进校际协同。2019年,组织召开对接会、年度交流会等,加大交流力度,推进项目实施。2020年,组织开展了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结题验收工作,经专家评审589个项目通过验收。

  四、开展制造业领域“1+X”证书制度试点

  2019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印发《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教职成〔2019〕6号),以社会化机制遴选培训评价组织,指导开发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目前,面向先进制造业等人才紧缺领域,在特殊焊接、工业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多轴加工中心等92个领域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有关院校将“1+X”证书制度试点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紧密结合,推进“1”和“X”的有机衔接,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和学生就业能力。

  五、强化行业急需人才培训

  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工业通信业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明确将智能制造作为职业技能提升重点支持领域。深入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组织实施装备制造等急需紧缺人才培训项目。建设工业和信息化技术技能人才网上学习平合,开发涵盖智能制造、工业机器人等领域微频课程资源100个;开设工业机器人等领域岗位技能直播课程。组织实施工业机器人操作与运维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工作,首批培训教师847人、考评员113人,试点考试121人,公开61节网络直播课程和329个视频微课。大力扶持行业龙头企业自主办学,指导青岛海尔智能制造职业教育集团等行业重点职教集团建设。支持智能制造创新示范培训中心等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先进制造业实训基地建设。

  六、积极实施制造业相关领域产学合作协同育人

  2014年起,教育部组织企业支持高校开展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以产业和技术发展的最新需求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改革。政府搭台、企业支持、高校对接、共建共享,有效激发了各方面的积极性,项目质量不断提升,项目管理不断规范,社会影响不断扩大,实现了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发展的合作共赢。2016年以来,累计3500余所(次)高校参与,近1300家(次)企业支持立项50000余项,企业提供经费及软硬件支持超150亿元,其中直接经费支持超16亿元。2019年,针对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人、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制造业重点领域,高校与企业合作开展项目3500余项,企业提供经费及软硬件支持近3亿元。

  七、加强科研攻关

  教育部坚持将工程技术创新作为提升工程科技人才培养能力的重要工作内容,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平台建设,集聚高水平团队,支撑学科发展和创新人才培养。2019年,我部研究制定并印发《关键核心技术集成攻关大平台实施方案》《关键核心技术集成攻关大平台建设管理办法(试行)》和《关于支持关键核心技术集成攻关大平台建设项目的若干措施》,目前围绕数控装备等技术领域立项建设了3个集成攻关大平台,推动高校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突破转化为制造业发展优势。

  八、下一步工作考虑

  您的建议为加强智能化时代制造业人才培养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具有非常好的参考价值。下一步,我们将积极吸纳您的意见建议,继续加强与有关部门沟通合作。一是加快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围绕智能化时代制造业人才培养要求,支持高校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再深化,落实“卓越工程师计划2.0”工作。二是加快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加强与相关部委的沟通联动,统筹优化各类资源,深化产学研合作,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等联合开展智能制造项目攻关、建设相关领域制造业创新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引领智能制造快速发展。三是建实建好关键核心技术集成攻关大平台,指导并支持高校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围绕智能制造领域大力开展集成攻关,早日取得突破,培育一批支撑“制造强国”建设的团队和人才。

  感谢您对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20年11月4日

来源:教育部收藏
(责任编辑:姚振)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