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高提案〔2020〕321号
您提出的《关于完善高校“新工科”专业设置,破除智能制造人才培养瓶颈的提案》收悉,经商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现答复如下:
新工科建设是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战略行动,是面向未来战略必争领域做好人才储备的主动谋划。智能制造是基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的新型生产方式,加快智能化时代制造领域高端人才培养,对于提升制造业水平,推动制造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教育部高度重视新工科建设,积极采取措施,加强相关专业建设,推进产教融合发展,推动智能制造领域人才培养。
一、优化新工科专业设置
教育部鼓励高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办学能力,面向重点领域优化相关专业设置,加快培养社会急需人才。截至目前,批准设置智能制造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人工智能、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工程、海洋机器人、智能车辆工程、农业智能装备工程、新能源汽车工程等28个新兴工科专业,其中智能制造本科专业自2017年设立以来,已布点134个。2019年面向工业领域、先进制造业增设装备制造大类、能源与材料大类、电子信息大类、新能源汽车技术等高职专业点5100多个。
二、加快推进智能制造相关领域新工科建设
为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2017年教育部启动了新工科建设,统筹考虑“新的工科专业、工科的新要求”,改造升级传统工科专业,发展新兴工科专业,主动布局未来战略必争领域人才培养。2018年10月,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联合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 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以新工科建设为重要抓手,持续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加快培养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首批认定612个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探索建立工程教育的新理念、新标准、新模式、新方法、新技术、新文化。针对制造业相关领域,开展“以新工科建设为引领的‘人工智能’专业课程体系探索与改革”“以智能服务为培养方向的机器人工程专业学科融合建设”“面向智能制造的机械类专业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等项目研究,组建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制造、航空航天、交通运输、材料、海洋、能源、生物、医药等项目群,积极开展项目交流,加大推进校际协同。2019年,组织召开对接会、年度交流会等,加大交流力度,推进项目实施。2020年,组织开展了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结题验收工作,经专家评审589个项目通过验收。
三、全面深化校企合作、科研育人
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印发《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提出推进智能制造发展实施“两步走”战略和十项重点任务。目前已建立智能制造推进体系,形成以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试点示范标准体系建设、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培育等为抓手,央地协同配合、产学研用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引导企业、科研院所联合清华大学等高校,成立智能制造创新战略联盟、中关村亦创智能制造产业互联网技术创新联盟等多个创新联盟。支持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积极参与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智能产品、智能工厂开发和应用,突破解决高性能数控系统、工业智能超声检测等一批关键技术,有力推动了制造装备和制造过程的智能化。“十三五”期间,科技部在“智能机器人”“制造基础技术与关键部件”“网络协同制造与智能工厂”等重点专项中重视人才培养,部署了“面向我国工业机器人职业培训的教育机器人系统”“网络协同制造技术资源服务平台研发与应用示范”等涉及人才培训相关项目。在各重点专项部署和实施过程中,通过“基础前沿理论—关键核心技术共性支撑技术—应用示范”的全链条布局,支持了科技创新团队,加快科研服务人才培养。
四、开展制造业领域“1+X”证书制度试点
2019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印发《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教职成〔2019〕6号),以社会化机制遴选培训评价组织,指导开发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目前,面向先进制造业等人才紧缺领域,在特殊焊接、工业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多轴加工中心等92个领域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有关院校将“1+X”证书制度试点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紧密结合,推进“1”和“X”的有机衔接,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和学生就业能力。
五、积极实施产学合作协同育人
2014年起,教育部组织企业支持高校开展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以产业和技术发展的最新需求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改革。政府搭台、企业支持、高校对接、共建共享,有效激发了各方面的积极性,项目质量不断提升,项目管理不断规范,社会影响不断扩大,实现了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发展的合作共赢。2016年以来,累计3500余所(次)高校参与,近1300家(次)企业支持立项50000余项,企业提供经费及软硬件支持超150亿元,其中直接经费支持超16亿元。2019年,针对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人、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领域,高校与企业合作开展项目3500余项,企业提供经费及软硬件支持近3亿元。
六、持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长期以来,中央财政通过多种方式加大对“新工科”建设支持力度。一是考虑到工科专业教学成本较高等因素,中央财政在核定中央高校生均定额拨款标准时,对工科专业核定了较高的拨款系数。二是在分配相关中央高校项目资金时,对工科特色院校予以适当倾斜。此外,中央财政通过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资金,支持逐步提高地方高校生均拨款水平,促进地方高校深化改革和内涵式发展。在资金使用上,赋予地方较大的自主权,各地可根据需要统筹用于“新工科”建设。
七、下一步工作考虑
您的建议为深化新工科建设、加快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具有非常好的参考价值。下一步,我们将积极吸纳您的意见建议,继续加强与有关部门沟通合作。一是深化新工科建设,围绕“新的工科专业、工科的新要求”,完善新工科专业设置,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再深化,落实“卓越工程师计划2.0”工作。二是加快推进智能制造产业发展。进一步加强与相关部委的沟通联动,统筹优化各类资源,深化产学研合作,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等联合开展智能制造项目攻关、建设相关领域制造业创新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引领智能制造快速发展。三是加强协同育人。通过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科技创新平台汇聚人才,支持和完善多层次多类型人才培养体系, 结合重点专项加快培养智能制造领城发展急需的创新型人才,加强高层次、高质量、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供给能力。
感谢您对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20年11月4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