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8826号建议的答复

教高建议〔2020〕570号

  你们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教育的建议”收悉,经商科技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现答复如下:

  教育部高度重视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工作,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了多层次、多类型的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体系,为国家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教育的建议。

  教育部高度重视公共卫生教育工作。一是加大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力度。近年来,全国公共卫生专业布点数量和招生数量稳步增长。目前,全国共有155所高校设置公共卫生教育教学或科研组织机构,其中88所高校设置了公共卫生学院。2019年,全国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专业年招收本、硕、博医学生共1.64万人,其中120所高校开设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本科专业,年招生1.13万人;96所高校开展硕士研究生教育,年招收4450余人;36所高校开展学术型博士研究生教育,年招收680人。与2012年相比,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本科专业布点数增长31.9%、招生规模增长了44.9%;硕士研究生学位授权点增加29.7%、招生规模增长了96.9%;博士研究生学位授权点增加20%,招生规模增长了89.9%。二是优化公共卫生专业课程体系。2018年,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明确要求: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要具有从事常规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监测人群健康相关状况,预防控制疾病和健康危害事件,执行公共政策、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卫生标准,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研究和实施公共卫生策略与措施的能力,要了解全球公共卫生状况,了解各类国际卫生组织和著名非政府组织的工作领域及其内容;必须安排预防医学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适当安排卫生政策与公共卫生管理相关课程。三是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学科专业建设。2019年,教育部认定了21个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和一批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突出示范效应,引领带动全国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专业建设水平的整体提升。同时在“双一流”建设中给予大力支持,积极支持“双一流”建设高校建设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在137所“双一流”建设高校中已有26所设有公共卫生学院,支持北京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将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纳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教育部将加强高水平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提高公共卫生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定位,依托高水平大学布局建设一批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2020年9月印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0〕34号),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医学教育发展作出全面部署,对高水平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工作作出了具体安排。

  二、关于进一步强化医学生传染病防控知识和技能的建议。

  教育部一直高度重视对医学生的传染病防控知识能力和技能的培养,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临床医学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明确要求:学生应掌握传染病的发生、发展以及传播的基本规律,掌握常见传染病的防治原则;同时在课程计划中要求必须安排公共卫生课程,培养学生的预防战略和公共卫生意识,使其掌握群体保健的知识和技能。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明确要求:学生要熟悉预防医学知识,了解常见传染病的发生、发展、传播的基本规律和防治原则。

  教育部将进一步强化对医学生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传染病防控知识等教育,加强医学院校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医院的医教研合作。

  三、关于加强传染病研究相关实验室基础建设的建议。

  国家历来高度重视传染病生物安全科技攻关,积极强化工作部署。建设了呼吸疾病、病毒学、传染病预防控制、传染病诊治、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等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了3家呼吸系统疾病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3家感染性疾病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全国共有87家高等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通过科技部建设审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的实施方案》,提出将重点加大各级疾控机构和相关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投入,完善设备配置,统筹优化检验检测资源的区域布局,实现每个省份至少有一个生物安全三级水平的实验室,大幅提高重大疫情检测预警能力。

  教育部、科技部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将统筹加强疫情防控相关基地平台建设,打造疫情防控研究领域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构建覆盖全国的协同创新网络。近期,建议有条件的单位可建设P2+解剖实验室;中长期,建议统筹考虑,在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中,鼓励配套建设可兼顾尸体解剖的P3实验室,形成有效应对重大传染病的基础设施布局。

  四、关于进一步加强多方协同、合作与交流的建议。

  教育部与国家卫生健康委加强医教协同,不断强化公共卫生与临床复合人才培养。一是加强院校教育。探索研究生阶段复合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培养单位深化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与公共卫生学科相融通的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多学科背景的公共卫生师资队伍建设,将医学检测、医学救治、健康护理、营养支持、卫生应急、卫生监督执法、医疗信息分析、健康咨询、心理疏导等纳入培养内容,多学科交叉培养现代公共卫生事业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支持培养单位试点“医学+MPH”双学位项目,鼓励全日制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护理学等医科研究生兼修MPH,培养医防结合复合型人才。二是加强毕业后教育。将预防医学专业纳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业目录,鼓励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探索复合型公共卫生医师培训模式。2014年以来共遴选预防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业基地55个;2018年,13个省(区、市)启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公共卫生医师规范化培训试点工作,各地遴选培训基地17个,招收培训公共卫生医师248人,着力培养复合型公共卫生人才。

  下一步,教育部将继续开展复合型公共卫生人才培模式改革,支持有关单位选拔临床医学等学科的全日制硕士、博士研究生兼修公共卫生专业硕士(MPH)学位。国家卫生健康委将加快推进公共卫生医师规范化培训试点,进一步加大防治复合型公共卫生医师培训力度。教育部与国家卫生健康委共同组织实施高层次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创新项目,积极探索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体系。

  感谢你们对教育事业的关心与支持! 

教育部

2020年11月4日

来源:教育部收藏
(责任编辑:姚振)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