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高建议〔2021〕95号
您提出的“关于面向开放新格局加强高层次复合型农业人才培养的建议”收悉,经商财政部、农业农村部,现答复如下:
教育部一直高度重视农业人才培养,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和系列指示批示精神为指引,以新农科建设为统领,推动各地各高校持续深化农林教育改革,着力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为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业“走出去”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一、关于构建复合型农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议
教育部积极引导、鼓励和支持全国涉农高校结合办学特色,紧密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构建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深化农林教育综合改革。2013年,教育部与原农业部、原国家林业局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高等农林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13〕9号),2018年,教育部与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农科教结合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教高〔2018〕5号),文件强调要加快构建多层次、多类型、多样化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农林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大力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通过主动对接农业创新发展新要求,着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科研素养,培养一批高层次、高水平、国际化的创新型农林人才;通过主动对接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要求,着力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一批多学科背景、高素质的复合应用型农林人才。
(二)鼓励动态优化课程设置。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教育部积极引导高校强化课程内涵建设,调整优化课程结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先后印发《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教高〔2015〕3号)《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号)《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教研〔2014〕5号)《学术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试行)》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试行)》等重要文件,对动态优化课程设置提出明确要求,以目标为导向加强课程建设,强化多学科思维融合、产业技术与学科理论融合、跨专业能力融合、多学科项目实践融合,建设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一流本科课程,构建更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二是建设一流课程。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农林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及时用农林业发展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更新教学内容,大力发展与农业农村发展相关的“慕课”等优质农林课程资源,为培养乡村振兴人才提供支撑。2020年,基于农林实际问题、基于农林产业案例、基于科学技术前沿,推出了首批农林类国家一流课程282门,强化优质课程资源的示范引领。三是加强复合应用型课程建设。支持高校立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优化重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破除课程千校一面,立起课程建设新标杆。如北京林业大学突出农林行业高校特色优势,全面推进“大学英语”课程改革,设置了学术英语、实用英语、中国文化、西方文化4个选修模块,包含农林英语、林业国际公约导读、科技英语阅读、科技英语翻译等16门课程,在语言输出实践中强化学生中西文化知识和综合文化素养,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国际视野,增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和使命,让学生知农爱农,更好地支撑服务于农林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农业“走出去”。
(三)支持编写精品专业教材。国家教材委印发的《全国大中小学教材建设规划( 2019-2022年)》和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明确指出,支持和鼓励“双一流”建设高校与高水平大学发挥学科优势,根据人才培养需要和教育教学实际,组织编写优秀教材,提升教材原创性,打造精品。其中,支持鼓励有实力的高校结合实际组织编写复合型农业领域的相关教材。
(四)健全教师考核和科研成果评价机制。教育部围绕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坚持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2020年12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师〔2020〕10号),推进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科研创新能力、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师资保障。一是建设高校教师发展平台。健全教师发展体系,完善教师发展培训制度、保障制度、激励制度和督导制度。同时,鼓励高校与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共建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支持高校专业教师与行业企业人才队伍交流融合,提升教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二是完善现代高校教师管理制度。支持高校教师在履行校内岗位职责、不影响本职工作的前提下,经学校同意,可在校外兼职从事与本人学科密切相关、并能发挥其专业能力的工作。三是全力支持青年教师成长。鼓励青年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和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访学。
二、关于加强农业企业大数据共享平台建设和经费支持的建议
农业农村部、财政部研究推进农业企业大数据共享平台建设,健全涉农人才培养经费投入机制,加大涉农高校、涉农专业建设力度。
(一)持续推进大数据共享平台建设。目前,农业农村部已经针对5.8万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基本信息、规模效益、带动能力、加工量、生产基地建设、科技创新、质量品牌、其它等八大项指标开展调查。农业产业化统计报表制度已经国家统计局审批,为农业企业大数据共享平台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农业农村部将积极引导发挥中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协会的催化作用,组织有意愿的龙头企业共同出资,加大财政项目资金支持,分领域共同建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应用数据库平台,推动龙头企业间的企业数据共储、发展数据共享、市场数据共用,共同做大做强。
(二)健全涉农人才培养经费投入机制。考虑到农学专业教学成本较高等因素,中央财政不断健全投入机制,优化支出结构,倾斜支持农业院校发展和农业人才培养。对于中央高校,中央财政在核定中央高校生均定额拨款标准和分配改善基本办学条件等项目资金时,对农业特色院校适当倾斜。同时,中央高校预算拨款制度赋予高校较大的经费使用自主权,高校可结合实际,统筹各类资金用于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农学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对于地方高校,中央财政通过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资金统筹支持地方农业院校发展和农业人才培养,并赋予各地较大的自主权,支持地方改革完善包括农业院校在内的地方高校加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三、关于强化协同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农业人才的建议
教育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面对新时代国家战略的新要求,面对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态势,面对农林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新趋势,加快新农科建设,推动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高质量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
(一)系统谋划推进新农科建设。2019年9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对涉农高校办学方向提出要求,对广大师生予以勉励和期望。教育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紧紧围绕现代农业新产业新业态,主动回应新时代新使命,奏响新农科建设“三部曲”,发布《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北大仓行动——中国新农科建设行动方案》《北京指南——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指南》,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系统构建了新农科建设的“四梁八柱”。面向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实施新型人才培养行动、协同育人强化行动等“八大行动”,明确高等农林教育改革理念、目标、任务和举措,夯实新农科建设“基础桩”。
(二)加快推动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2020年,教育部认定首批407个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从专业优化改革攻坚实践、新型农林人才培养改革实践、协同育人机制创新实践等5个领域29个选题方向,深入探索新农科建设的新路径新范式,推动新农科建设从“试验田”走向“大田耕作”。其中,“协同育人机制创新实践”领域共有112项,涉农高校结合国家战略和农林产业发展新需求,创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推进新农科人才培养链与产业链紧密对接,建立农林高校教师与企业人员双向挂职办法,探索高校与农林企业合作育人新模式,建设农林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基地,推动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构建政府、高校、企业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新局面。
(三)高质量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农业人才。主动对接农业现代化建设需要,加快高层次复合型农业紧缺人才培养。在加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方面,推出两批451个涉农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引导支持南京农业大学等相关涉农高校紧扣农业现代化建设和乡村全面振兴发展需求,主动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瞄准现代农业,持续优化结构,坚持特色发展,提升培养质量。在优化农业硕士人才培养结构方面,依托涉农高校优势学科,以专业学位研究生为主培养农学类硕士层次研究生。截至2020年底,全国共有农业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15个,2019-2020学年,全国授予农业硕士专业学位14578人,同期授予农学硕士(含作物学等9个一级学科)学术学位10174人。支持中国农业大学开展“科技小院”农业硕士人才培养改革试点,推动全国农林高校、农科院所、地方政府、农业龙头企业组建“科技小院”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联盟,着力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加强高层次科研人才培养方面,农业农村部从2011年开始组织实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从涉农高校、农业科研院所评选产生了300名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创新团队;搭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等平台,支持涉农高校培养高层次农业科研人才。
(四)全面加强涉农高校耕读教育。教育部把耕读教育作为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全面加强涉农高校耕读教育。2021年3月,在深入调研、广泛听取涉农高校领导、专家和教授的意见建议基础上,研制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的工作方案》,在构建耕读教育课程教材体系、拓展实践教学场所等方面提出具体举措,引导学生了解乡情民情,学习乡土文化,让学生走进农村、走近农民、走向农业,有效提升学生知农爱农素养和专业实践能力。同时,组织中国农业大学等涉农高校陆续推出“大国三农”等在线开放课程,增强学生强农兴农使命担当。
(五)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2019年,教育部发布《北大仓行动—中国新农科建设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推动实施实践基地建设行动。一是提升实践教学质量,提高涉农专业实践教学的比重,切实加强实习过程管理,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观念,提升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二是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构建功能集约、充分开放、协同联动的校内和校外实践教学平台,推动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面向本科生开放,建设区域性共建共享农林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一批校内实践教学示范基地。三是强化创新创业能力,健全农林特色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高涉农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覆盖面,引导学生广泛参与“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建设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与社会需求对接平台,更好地培养懂农业、善经营、会外语、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复合型农业人才。
(六)加速推进农业领域的国际合作交流。教育部支持各高校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大力拓展国际交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为现代农业发展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2019年,依托《行动方案》要求,推动实施开放合作深化行动。一是引进优质资源。加大与世界一流大学及科研机构实质性合作力度,吸收借鉴世界先进办学理念和成功治校经验,办好一批中外教育合作项目,实现校际学分互认、学位互授联授,让更多学生获得境外学习经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高素质农林人才,采取有力措施吸引优秀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二是贡献中国力量。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把农林教育作为国家对外交流的重要内容,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南南合作”“中国-东盟自贸区”等建设,加快推进现代农业援外工作,积极参与农业国际事务以及农业相关领域国际标准、规范、指南等研究制定,成为世界高等农林教育改革的参与者、推动者和引领者,在我国“农业走出去”中提供全方位人才与科技支撑,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
下一步,教育部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重要回信精神,紧紧抓住“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重大发展机遇,围绕乡村全面振兴,会同农业农村部、国家林草局等相关部门采取一系列有力举措,加快新农科建设,高质量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全面提升高校支撑服务农业现代化建设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能力。一是强化高等农林教育顶层设计,会同有关部门研制印发《关于加快新农科建设 推进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的意见》,构建高质量农林教育体系,系统推进农林教育改革创新。二是全面加强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印发《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工作方案》,大力提升学生知农爱农素养和专业实践能力。三是完善校企联合培养机制,推动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高层次农业人才培养,提升实践创新能力。
感谢您对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21年8月25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