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高提案〔2021〕192号
您提出的《关于智能化时代流程制造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提案》收悉,经商工业和信息化部,现答复如下:
以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新时代战略性、先导性、基础性的公共服务设施,是我国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重要支撑。加快培养一批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智能制造人才则是加快“新基建”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教育部等部门高度重视智能制造人才培养,积极采取措施,建立产业人才需求预测机制,优化智能制造领域学科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建设指导,深化智能制造领域产教融合,加强多部门联动,共同推动制造领域人才培养。
一、建立产业人才需求预测机制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加强产业人才需求预测,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2020年4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产业人才需求预测工作实施方案(2020-2022年)》(工信厅人函〔2020〕86号),明确产业人才需求预测工作主要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建设产业人才大数据平台,聚合产业、人才、教育等数据资源,深入开展产业人才需求预测工作,编制发布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工业互联网等9个重点领域人才需求预测报告,推动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人才供需动态平衡。
二、优化智能制造领域学科专业结构
教育部鼓励高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办学能力,面向重点领域继续加大制造业相关学科专业设置,加快培养社会急需人才。一是支持有条件的高校根据《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设置与管理办法》在有关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置智能制造相关二级学科或交叉学科。目前,全国共有大连理工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9所高校在相关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置了智能制造、智能制造与控制工程等二级学科。二是扩大智能制造本科专业布点,近3年,批准设置智能车辆工程、人工智能、工业智能、区块链工程、合成生物学等45个新兴工科本科专业。2020年,新增人工智能本科专业布点130个、智能制造工程本科专业布点84个、机器人工程本科专业布点53个、储能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布点25个、智能建造本科专业布点23个、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本科专业布点10个、智能装备与系统本科专业布点5个。
三、加强智能制造领域专业建设指导
为进一步加强智能制造领域人才培养,教育部成立了新一届高等学校机械类、电子信息类等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充分发挥教指委研究、咨询、指导、评估、服务作用,研究制定《机械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电子信息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等作为专业准入、专业建设和专业评价的依据,推进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2019年4月,教育部启动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面向全国所有高校、全部专业,突出示范领跑作用,全面优化专业结构,推动专业办学质量提升。两批组织遴选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389个机械类的本科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四、推进智能制造领域新工科建设理论研究
为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2017年教育部启动了新工科建设,统筹考虑“新的工科专业、工科的新要求”,改造升级传统工科专业,发展新兴工科专业,主动布局未来战略必争领域人才培养。2018年10月,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联合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教高〔2018〕3号),以新工科建设为重要抓手,持续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加快培养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首批认定612个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探索建立工程教育的新理念、新标准、新模式、新方法、新技术、新文化。2020年,组织认定845项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从理念深化、结构优化、模式创新、师资建设、协同育人、质量提升等方面全面加强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组织认定“智能制造模块化新形态教材建设”“基于传统机械类专业转型升级的智能制造专业内涵建设”“面向高端电子装备智能制造的多学科交叉融合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等24个智能制造领域项目为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五、深化智能制造领域产教融合
推动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工业通信业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计划实施方案》,鼓励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建设企业大学、职工培训中心、网络学习平合等培训载体,对符合条件的培训机构按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和基础电信企业优惠支持。面向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培训机构、行业协会等,培育发展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能够起到示范带动作用的培训服务机构和网络培训平台。指导各地围绕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数控机床和智能机器人等“两个强国”重点领域开展职业技能提升培训,目前培训总人次已超过132万。
推动校企深度合作。教育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资委等部门遴选公布中航、中铁集团等102家企业为首批全国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公布创新团队实质性合作企业2800余家,在人员互聘、教师培训、技术创新、资源开发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促进“双元”育人。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分三批布局558个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覆盖1000多个专业点,惠及10万名学生和学徒,参与企业达2200多家,实现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稳步推进1+X证书制度,目前已分4批遴选了300个培训评价组织、447个X证书,有100多万人参加培训,超过70万人参加考证。
积极实施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014年起,教育部组织企业支持高校开展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以产业和技术发展的最新需求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改革。政府搭台、企业支持、高校对接、共建共享,有效激发了各方面的积极性,项目质量不断提升,项目管理不断规范,社会影响不断扩大,实现了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发展的合作共赢。2020年,针对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人、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制造业重点领域,高校与企业合作开展项目4000余项,企业提供经费及软硬件支持约4.5亿元。
六、加快智能制造相关领域教材和课程建设
教育部鼓励高校积极开展智能制造领域教材建设和教师培训,加强顶层设计,指导机械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组织系统开展“智能制造模块化新形态教材建设”,确定主干教材5种,模块单元教材37种,其中31本已通过大纲审核,开始正式编写。目前周济院士主编的《智能制造导论》、李培根院士主编的《智能制造概论》等教材已于2021年7月出版,并组织开展2期教师培训班,线上线下培训教师超过7000人。
2019年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号)等系列文件,进一步推动我国课程建设与应用共享,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2020年,组织认定清华大学“机械设计基础”、东北大学“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等67门智能制造相关课程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七、加强多部门协同
各部门进一步加强联动、凝聚工作合力,协同推进制造业人才高质量培养。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积极支持智能制造创新示范培训中心等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先进制造业实训基地建设,培养一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教育部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明确建设产业人才大数据平台,支持建设一批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充分发挥企业在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引导企业深度参与职业院校、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鼓励各地符合条件的公共实训基地承担先进制造业实训基地等职能;主动布局一批产教融合型城市、打造一批产教融合型企业。
八、下一步工作考虑
您的建议为加强智能化时代制造业人才培养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具有非常好的参考价值。下一步,教育部将积极吸纳您的意见建议,继续加强与有关部门沟通合作。一是强化需求牵引,扎实落实《产业人才需求预测工作实施方案(2020-2022年)》,建设产业人才大数据平台,健全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结构动态调整机制。二是加快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围绕智能化时代制造业人才培养要求,支持高校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再深化,落实“卓越工程师计划2.0”工作。三是深化产教融合,积极推进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等多元化办学模式,建好用好各类实训基地,加快智能制造领域人才培养。
感谢您对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21年10月25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