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高提案〔2021〕157号
您提出的《关于构建“四位一体”评价体系,努力挤除水课,着力建设金课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构建评价体系方面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教育部将实施科学有效的课程评价作为课程建设的目标之一,推动各地各校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
一是明确科学评价目标。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号)中,将“实施科学课程评价”列为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总体目标之一,要求以激发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为着力点,加强对学生课堂内外、线上线下学习的评价,强化阅读量和阅读能力考查,加强研究型、项目式学习,丰富探究式、论文式、报告答辩式等作业评价方式,加强非标准化、综合性等评价,提升课程学习的挑战性。针对在线开放课程,教育部正在制定相关管理意见,要求高校严格线上课程遴选程序,强化考试管理,丰富考试形式,实施多元化过程性评价,确保线上线下教学实质等效。
二是健全考核评价制度。教育部大力推动各地各单位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课制宜,建立和完善适应新教学形态的考核评价制度。辽宁省试点开展高校教考分离改革,以题库制为主要形式实行多种命题方式,建立符合课程特点的考试评价制度,计划今年基本实现主要考试课程全覆盖。陕西省指导高校健全能力与知识考核并重的多元化学业考核评价体系,改变以往学生突击复习的现象。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过程考核成绩最多占到课程总成绩的60%。内蒙古大学推进教学模式、学习方式、考核评价机制“三位一体”改革,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由结果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转变。
三是组织专家开展研究。教育部正在组织教学指导委员会等专家机构围绕教育教学评价改革开展深入研究,尤其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通过创新教育评价工具、开展基于学习行为的数据分析等方式,促进教育教学评价方式和评价内容创新,探究技术推动下的教育教学评价变革策略。
二、关于加强金课建设方面
2019年教育部启动实施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通过建设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一流本科课程,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课程体系,构建更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国家级一流课程从推荐条件到评审指标体系都强化了立德树人的要求以及教学理念先进性、教学设计合理性、有效支撑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目标达成度、课程管理与评价科学且可测量等,引导高校课程建设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2020年,教育部遴选并公布了首批5118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包括1875门线上课程、728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1463门线下课程、868门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和184门社会实践课程。目前,正在进行第二批一流课程认定工作。
认定为国家级一流的课程须继续建设五年,其建设和改革成果在指定的网站上集中展示和分享,且定期更新资源和数据。未来,教育部将对认定的国家级一流课程实施动态管理,对课程实际应用、教学效果和共享等进行跟踪监测。
在教育部统筹指导下,各省根据区域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需求,组织实施本地区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计划。目前,各省已建设或认定了省级一流课程23000余门,并积极推动课程开放共享。各高校也可参照建设要求,因校制宜、因课制宜组建优秀教师团队、建设校级一流课程,并健全激励和支持政策,完善课程管理和评价机制。
三、关于提升教育能力方面
教育部通过建设高校教师发展平台,探索推进新型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推动高校强化教学研究,加强教学梯队建设,发挥好“传帮带”作用,着力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
一是发布国家专业质量标准。2018年,教育部发布实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所有本科专业类的培养规格、师资队伍、教育条件等提出要求,并列出课程体系建议,为学校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供范式,避免因人设课。
二是健全高校教师培训机制。2020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师〔2020〕10号),推动高校健全教师发展体系,探索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将培训学分纳入教师考核内容,营造有利于教师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环境。
三是人工智能助推队伍建设。2018年,教育部开展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开发新时代“互联网+”教师教育课程,探索人工智能助推教师教育改革和教育教学创新新路径,为在全国推广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奠定基础。
四是开展虚拟教研室建设。教育部探索“智能+”时代新型基层教学组织,开展虚拟教研室试点建设工作。充分运用信息技术,通过跨区域、跨校“线上+线下”结合、形式多样的教师教研模式,推动教师加强教学研究,共建优质资源,组织开展常态化教师培训。
下一步,教育部将深入研究您提出的意见建议,持续加强一流课程建设,着力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改革创新内容和方法实施更科学、更有效的课程评价,助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感谢您对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21年10月15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