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高提案〔2021〕179号
您们提出的《关于强化中医经典教育核心地位增加中医经典考试科目的提案》收悉,经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现答复如下:
正如您们所说,中医经典教育在中医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以及养成中医传统思维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教育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度重视中医药人才培养工作,遵循中医人才培养规律,推动中医药院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中医经典教育的核心地位,发挥其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和关键性作用。
一、关于加大中医经典教师队伍建设的建议
2020年12月,教育部会同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动中医药教育改革和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教高〔2020〕6号),明确提出要强化中医药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建设国家中医药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实施卓越中医药师资培训计划,培养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学团队,大力加强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中医经典骨干教师培养。要求举办中医药教育的高校应逐步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加强中医药经典课程教师、基础课程教师、临床教师、师承导师培养。
为进一步加强中医经典师资队伍建设,教育部会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开展了全国中医基础优秀人才研修项目,以中医药教育机构中从事中医经典教学人员为主要培养对象,通过为期3年的经典研修、跟师学习、临床实践和素养提升,培养了100名具有较强理论功底、熟悉中医文献、中医经典教学科研能力较强,并且具有丰富临床实践经验的中医基础优秀人才。这些既精通经典又擅长临床的优秀人才大大提升了中医经典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为将中医药经典融入中医基础与临床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二、关于改革完善中医经典课程体系的建议
重视和加强中医经典理论与著作的学习,是中医教育新时代贯彻“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理念的生动实践。近年来,教育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积极引导和推动有关院校将中医药经典融入中医基础与临床课程,强化中医思维培养。
一是出台标准,强化中医经典课程教学。2017年,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中医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教高〔2017〕5号),明确提出要推进中医药课程内容整合与优化,构建以中医药传统文化与经典课程为根基,以提升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2018年,教育部公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中医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求在课程计划中开设《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等中医经典课程,强化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经典理论学习。2020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0〕34号),强调要强化传承,把中医药经典能力培养作为重点,提高中医类专业经典课程比重,将中医药经典融入中医基础与临床课程。此外,2020年编辑出版的《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也已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等经典课程列为中医类研究生核心课程。据调研,目前我国所有中医药院校均将中医经典课程作为中医学专业必修课,开设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等中医经典课程,平均为268学时,占中医类必修课的22%,占全部必修课总学时的10%。二是推进改革,提升中医经典课程质量。2020年12月,教高〔2020〕6号文进一步提出要推进中医药课程改革,探索建立以中医药课程为主线,先中后西的本科中医药类专业课程体系,强化中医思维培养。同时,建设一批中医药类精品课程,编写推广一批符合中医药教学规律的核心课程教材。2021年5月,在教育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支持引导下,依托高等学校中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组建了《黄帝内经》课程联盟、《伤寒论》课程联盟、《金匮要略》课程联盟、《温病学》课程联盟等中医四大经典课程联盟,汇集名师名医,持续开展课程建设、教材建设、题库建设等教学研究与改革工作,为全面提升中医经典课程教学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关于将中医经典作为中医继续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建议
近年来,教育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深化医教协同,在继续教育中不断强化中医经典能力培养并将其作为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健全了中医继续教育体系。
一是将中医经典能力纳入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考核体系。教高〔2020〕6号文中明确提出,要开展中医药经典能力等级考试,并逐步实现本科中医药专业学生和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人员全覆盖,纳入学生学业评价体系和规范化培训考核体系。二是将中医经典能力作为中医药特色人才评价体系的重要指标。在中医医师资格考试、职称考试中加大中医经典内容的考核比重,在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和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工作等一系列人才项目遴选中增加中医经典学用与考核模块,提升经典学习运用能力,推动中医药人才在临床实践中运用中医经典,凸显中医药特色。
四、关于调整中医经典学科学科分类的建议
教高〔2020〕6号文中提出,要强化中医药学科专业建设,集中优势资源做强做大中医药主干专业,同时完善中医药学科体系,强化中医基础类、经典类等学科建设。
关于您们提出的“调整学科分类,将《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等中医经典学科回归临床,融入临床,成为中医临床独立的二级学科,可以招收培养中医硕士和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不再作为基础学科”的建议,属于重大政策调整,教育部将会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专家进行研究论证。
五、关于在研究生招生、中医医师资格和职称晋升等重要考试中增加中医经典科目的建议
教育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度重视中医经典教育,近年来出台文件,鼓励和引导中医药院校深化改革,加大中医经典内容在重要考试和人才评价中的比重。
国办发〔2020〕34号文中提出,支持中医药院校加强对中医药传统文化功底深厚、热爱中医的优秀学生的选拔培养。教高〔2020〕6号文也强调要探索招生方式改革,将中医药传统文化、中医特殊技能等纳入研究生复试考核内容。
目前,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已把中医经典能力作为中医药人才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在中医医师资格考试、职称考试中加大中医经典内容考核比重,在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遴选中设置中医经典学用与考核模块,引导中医医师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提升中医经典的学习运用能力,凸显中医经典教育在中医人才培养中的核心和基础地位。
下一步,教育部将会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扎实推进《教育部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动中医药教育改革和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坚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推动中医药院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中医经典师资队伍建设和课程建设,加大中医经典内容在考试评价中的考核比重,全面提升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我国中医药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中医药教育服务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基础性重要作用。
感谢您们对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21年10月15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