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关于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3785号(教育类330号)提案答复的函

教高提案〔2021〕74号

  您提出的《关于建立高校文化志愿者协会,支持特色文化小镇发展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教育部积极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和改进相关教育教学,推动高校开展相关文化志愿服务活动。

  1.加强相关课程建设和讲座培训。实施一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认定深圳大学、莆田学院等高校的“文化旅游产业创业与创新”“网络文化与乡村振兴”等相关课程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支持高校积极开设特色小镇相关课程,开展相关培训讲座活动。如北京大学举办“特色小镇与田园综合体”研修班,上海交通大学开办“特色小镇建设”专题培训班,浙江理工大学开设“美丽乡村与特色小镇文化概论”通识新生研讨课,浙江大学举办“中国需要的特色小镇”讲座等。

  2.加强高校相关实践环节。一是举办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支持南京师范大学、豫章师范学院、内蒙古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安徽建筑大学等高校的“‘智慧农村’村镇综合管理平台”“乐养小镇——国内首家音乐健康特色小镇”“山谷——基于自媒体矩阵的特色乡村信息交互解决方案提供商”“小安民墅——乡村装配式建筑引领者”“村落画像——古村落数字化保护传承者”等并获得奖项。二是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建设。认定中南大学“‘健康中国’战略下康养特色小镇产业融合模式与业态创新研究——以湘西红枫谷小镇为例”、华中农业大学“特色小镇建设中的问题分析——基于湖北省两批国家级特色小镇的实地调查”、南京师范大学“PPP模式下旅游型特色小镇项目运营阶段的风险管理研究——基于社会资本方视角”、安徽大学“特色小镇辐射带动能力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特色小镇R的实证研究”、宁波大学“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参与主体的行动逻辑及其调试策略研究——以长三角国家级特色小镇的调查为例”、闽江学院“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文化资本对特色小镇的影响调查研究”、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互联网+特色产业’背景下边疆民族地区特色小镇建设调研分析——以崇左市江州区新和镇为例”等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3.加强校企协同育人。实施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支持陕西科技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吉林农业大学等高校与相关企业联合开展的“画个小镇——中国西部乡村振兴设计智库与云引擎”“牧云村——奈曼‘艾勒’文旅创新体验”“‘壹加壹’乡村振兴鹅业志愿服务平台”等项目列入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

  4.推进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一是印发《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教思政〔2009〕9号)(以下简称“《意见》”),努力促进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长效化、规范化、常态化。《意见》指出,要积极探索实践教学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的有效机制,引导学生根据年龄特点,通过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开展力所能及的公益性劳动和志愿服务活动,不断增强他们的志愿服务意识。要在坚持自愿原则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志愿服务组织,倡导学生注册成为志愿者,建立深入推进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保障和激励机制。二是健全志愿服务体系,深入开展“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等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大学生结合自身专业开展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参与特色小镇建设,弘扬和传播传统文化。

  5.加强社会团体管理政策保障。印发《教育部主管的社会团体管理暂行办法》(教厅综〔2001〕24号),加强和规范教育部主管的社会团体的管理工作,更好地发挥社会团体的积极作用。其中,对由教育部作为业务主管单位的社会团体,明确社团成立登记、变更、注销和监督管理等方面要求,并在教育部网站公开“申请成立全国性教育类社会团体”工作流程。支持各地各校成立相关文化志愿者协会,开展服务社会、文化传播、扶贫救助等志愿服务项目。

  下一步,教育部将进一步推动高校加强相关教育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相关实践活动,开展特色小镇文化传播相关志愿服务,助力支持特色文化小镇发展。

  感谢您对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21年10月15日

来源:教育部收藏
(责任编辑:李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