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高提案〔2021〕159号
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强中医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提案》收悉,经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现答复如下:
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度重视中医药人才培养,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指引,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守正创新,坚持医教协同,着力培养高水平中医药人才,为服务健康中国战略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关于推行“数字化+中医”实践教学的建议
正如你们所说,适应时代发展且兼具中医特色的教学资源和实践平台建设有待完善。近年来,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多措并举,拓展丰富教育教学资源,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中医实践教学水平。
一是建设国家级虚拟仿真中心。“十二五”期间,教育部支持天津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等3所中医药院校建设了国家级中医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十三五”期间,教育部支持北京中医药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等7所高校建设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通过高效管理实验教学资源,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突破时间与空间的局限,满足中医药学科专业的虚拟仿真教学需求。
二是建设一流中医药课程。教育部在首批一流本科课程中,认定了108门中医学类、中药学类、中西医结合类课程为一流课程,其中线上一流课程36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17门,线下一流课程26门,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28门,社会实践一流课程1门。
三是建设中医药传承工作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开展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对名老中医药专家的诊疗、实践、讲课、讲座等活动进行记录并及时进行影像化、数字化转换;同时,开发建设了一批数字化教学资源。此外,中医药院校图书馆、中医药博物馆和科研院所已开展中医药古籍数字化工作。
下一步,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进一步加强协同,组织系统梳理、整合中医药数字资源,推动中医药数字化资源平台建设,为丰富中医药教育内涵和提高中医药教育整体水平提供数字化资源。
二、关于建设中医特色“新医科”,培养高层次中医交叉复合型人才的建议
近年来,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动医教、科教协同,积极探索医工、医理、医文等学科交叉融合,加快建设中医特色“新医科”。
一是探索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中医药人才。2020年印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0〕34号)明确提出,要注重创新,试点开展九年制中西医结合教育,培养少而精、高层次、高水平的中西医结合人才;探索多学科交叉创新型中医药人才培养。2020年印发的《教育部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动中医药教育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教高〔2020〕6号)明确提出,要试点探索中医学九年制人才培养,试点工作中新增加的招生规模主要用于支持中医药院校与其他高校联合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中医药人才。目前,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支持22所中医药院校开展了“5+3”一体化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支持北京中医药大学等6所中医药院校开展了九年制中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改革试点,加快培养高素质中医学人才。
二是布局建设现代中医药研究创新平台。教育部立足高校特色和优势研究领域,面向国家中医药创新发展战略需求,依托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建设天然药物与仿生药物、医药生物技术和天然药物活性组分与药效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推动中药现代化研发模式的转变和创新;布局建设了1个现代中药协同创新中心、方剂学等3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中药现代制剂技术等13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大力推动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中医药研究相结合,为中医药、特色民族医药的传承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升级提供科技支撑。同时,为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融入中医诊断、治疗和康复,教育部依托北京中医药大学建设“智慧中医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依托上海中医药大学建设“中医智能康复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三是实施创新人才支持计划。202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启动实施中医药创新团队及人才支持计划项目,其中支持中医药院校或研究所与包括综合性大学在内的单位联合组成的国家中医药多学科交叉创新团队5个,促进中医药多学科交叉创新团队建设,培养中青年多学科交叉创新人才。
下一步,教育部将会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继续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 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围绕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鼓励中医药院校通过校际联合、学科交叉等方式,促进医教研协同并进,培养高层次的复合型、创新型中医药人才,推动综合性高校科研基础设施开放共享,为现代中医药研究提供条件支撑。
三、关于建设中医药高等教育共同体
近年来,教育部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加强协同,凝聚中医药高等教育合力,共同推动中医药教育创新发展。
一是促进中医药教育区域协调发展。教育部会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地方政府进一步加大省部局共建中医药院校的支持力度,共建上海中医药大学、江西中医药大学等6所中医药院校,加大经费投入,打造中医药教育改革创新的示范区,带动中医药教育质量整体提升。
二是搭建中医药教育共享交流平台。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支持北京中医药大学组建成立了全国中医药教育发展中心,旨在统筹汇集全国中医药教育专家学者开展研究,为政府提供中医药学及其教育领域的政策及决策咨询,为中医药高等教育管理水平提升及队伍建设提供支撑,为中医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价提供指导,搭建中医药教育资源共享平台。
三是组建中医学类专业核心课程联盟。依托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组建成立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6大课程联盟,汇集各课程资深专家,持续开展课程建设研究、教材建设、题库建设等工作,实现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四、关于建立中医教育海外联盟,推广世界中医教育标准化的建议
正如你们所说,国际化中医人才储备不足,亟需一支熟练掌握现代医学技术和中医疫病诊疗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队伍。近年来,教育部多措并举,加大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推广力度,提高中医药教育国际影响力。
一是加强与国际组织项目合作。教育部在人才培养、学术发展、医疗服务以及中医药国际认可方面创新中医药国际推广模式,进一步加强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建设,支持中医药高校举办系列中医药高端国际会议。
二是积极培养国际化中医药人才。教育部鼓励和支持中医药院校与国外知名高校开展人才联合培养合作项目,完善学术交流、访学相关政策,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学术骨干。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以中医药国际合作专项为抓手积极培养中医药国际化人才,建立中医药类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认证和外向型优秀骨干人才培养基地,研究制定国际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认证体系,开展中医医师和专技人员国际人才培养与认证。
三是扩大中医药国际影响力。推动中医药教育与国际现代教育、科技、医疗与文化的全面对接,加大力度支持中医药院校举办或参加国际会议,加大力度推送中医药人才到相关国际组织任职。
下一步,教育部会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支持有条件、有能力院校建立海外中医药中心,与国外机构开展交流合作,搭建面向中医药国际医疗、教育、科研、文化产业、服务贸易等多方面的交流合作平台。
感谢你们对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21年10月27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