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高建议〔2021〕90号
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强后疫情时代高校医院建设,助力织牢公共卫生防护网的建议”收悉,经商国家卫生健康委,现答复如下:
2020年,高等教育战线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尊重科学,多措并举,构建了一道道疫情防控的安全网络,守护了师生安全,为抗疫做出了重大贡献。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高度重视高校校医院建设工作,不断深化医教协同,促进高校校医院健康有序发展,助力筑牢公共卫生安全网。
一、关于规范引导,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的建议
经国务院批准,原国家教育委员会联合原国家卫生部发布《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对学校卫生工作相关要求作出明确规范。《条例》第三章“学校卫生工作管理”第二十条提出:普通高等学校设校医院或者卫生科。校医院应当设保健科(室),负责师生的卫生保健工作。第二十三条提出: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将培养学校卫生技术人员的工作列入招生计划,并通过各种教育形式为学校卫生技术人员和保健教师提供进修机会。2020年6月1日正式生效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第六十八条规定:学校按照规定配备校医,建立和完善卫生室、保健室等。目前,我国基本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政府购买服务制度。《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3〕96号)《政府购买服务管理办法》(财政部令第102号)等政策文件为开展政府购买服务工作提供了基本的制度规范,相关部门可以将学校校医服务中属于政府职责范围且适宜通过市场化方式提供的服务事项,通过政府购买方式实施。
二、关于强化保障,畅通联动工作体系的建议
正如您所说,要建立健全高校的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制定重点传染病的应急技术方案,做好应急人员准备、物资和设备准备。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高度重视学院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工作。一是制定政策文件,强化学校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工作。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的规定,教育部颁布《教育系统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明确建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组,规定工作组的职责、信息报送与信息发布程序、保障措施,重点规定一般、较大及重大、特大三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措施,要求各地各校制定本地本校应急预案、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规范性文件。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教育部及时发布通知,迅速启动《教育系统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国家卫生健康委配合教育部门先后制定《大专院校新冠肺炎防控技术方案》《重点场所重点单位重点人员新冠肺炎疫情相关防控技术职能》等文件,指导高校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坚决防止疫情扩散蔓延。2020年4月10日,教育部根据疫情发展形势,颁布《教育系统应对学校突发新冠肺炎疫情处置预案》,要求各地各校依据本预案,结合高等学校新冠肺炎防控指南,制定本地本校应对突发疫情处置预案,一旦出现突发疫情,立即启动应对处置预案,快速反应、及时控制和妥善处置,确保师生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二是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教育部党组工作要求,通过“师生健康中国健康”“卫生安全进校园”等活动,切实抓好教育系统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科普宣教工作。三是根据不同时期存在的突发公共卫生情况,如呼吸道传染病、结核病聚集性疫情、暑期食物变质引发中毒等,教育部及时发布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预警,强化各地各校突发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工作。四是严格落实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与责任追究制度、定期检查与通报制度。
三、关于加强管理,丰富精英教育职能的建议
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着力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和素养,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有力支撑健康中国建设。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学校健康教育内容、途径,在全国校园开展“师生健康中国健康”主题健康教育,举办健康教育宣传行、网上知识问答等活动,把健康教育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各环节,遴选组建首届全国高校健康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同时国家卫生健康委通过健康促进学校建设,创造健康支持性环境,为青少年接受健康知识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2017年出版的《健康促进学校工作指南及适宜技术》和2018年出版的《学校健康促进实践案例精选》,为学校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和经验借鉴。2018年,发布《中国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释义(2018版)》,针对青少年重点健康问题,指导青少年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组织专家编制了《学生健康教育读本丛书》,为学生健康教育提供规范、系统、科学指引。
四、关于发挥优势,创新基础医疗路径和统筹规划,夯实分级诊疗基础的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明确提出,分级诊疗制度是五项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之首,要大力推进。国家卫生健康委将医联体建设作为构建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重要举措加快推进,通过整合区域内医疗资源,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完善医疗服务体系。2016年12月,印发《关于开展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卫医发〔2016〕75号),指导各地加强医联体建设和发展工作,提出医联体内要建立利益共享和责任分担机制,调动医联体内各成员单位的积极性,落实各自功能定位。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7〕32号),明确提出城市医疗集团、县域医共体、跨区域专科联盟和远程医疗协作网4种医联体组织模式和各自功能定位。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城市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和试点城市名单,在北京、上海等118个城市组建了607个医联体网格,在567个县建设紧密型医共体,大力推进城市医联体网格化布局管理试点。各地在规划医联体建设时,可将社区医院、校医院等医疗机构统筹纳入一并考虑,充分发挥医联体牵头单位技术辐射作用,有效下沉优质医疗资源。鼓励牵头单位医师通过定期出诊、巡诊等方式,帮助提升基层服务能力。
加强高校医院建设有助于加强学校卫生工作,保障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特别是高校传染病疫情具有突发性、复杂性、危害大等特点,加强医疗救治人才储备,提高诊疗能力,加强其与辖区上级医院合作,弥补高校医院诊治能力不足,对保障师生及周围社区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意义重大。下一步,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将进一步加强统筹规划,加大高校校医院的建设,形成良性发展路径,进一步建立健全高校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不断完善教育系统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公共卫生和健康教育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同时,积极支持高校校医院与辖区内上级医院加强联系,充分利用上级医院的雄厚医疗技术和人才实习,发挥分级诊疗网底作用,全面提升高校医院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
感谢你们对教育事业的关心与支持!
教育部
2021年9月7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