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高建议〔2021〕79号
您提出的“关于鼓励扶持大学生‘非遗+创新创业’的建议”收悉,经商文化和旅游部,现答复如下:
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引导高校大学生积极参与“非遗+创新创业”相关活动。
1.加强相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一是举办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支持南开大学、内蒙古艺术学院等高校的“非遗突围——打造可持续、可复制的产业脱贫模式”“桦树皮制作技艺与母鹿之歌——鄂温克非遗动漫化表达与产业扶贫”等项目获得“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奖项,支持安徽大学、三明学院、怀化学院、贺州学院、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澳门科技大学等高校的“安医堂——百年非遗药方传承与破局者”“观山永春白鹤拳——退伍创业显初心,真帮实扶扬非遗”“‘老布新衣’五溪流域非遗拼布时尚艺术设计中心”“瑶若诗——瑶族非遗文化缔造的新名片”“西江姑娘——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非遗‘三苗药方’与现代彩妆的碰撞、跨界与融合”“乡愁·寻脉——澳门非遗文创推广云平台”等项目获得高教主赛道奖项。二是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建设,2020年度认定中国人民大学“非遗旅游产品‘维吾尔族土陶’的符号学解析——基于喀什等地的实地调查”、中国传媒大学“非遗品牌智造计划——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赤水竹编扶贫点为一期项目”、内蒙古农业大学“蒙古族装饰艺术在美丽乡村建设及非遗文化传播中的应用”、上海戏剧学院“非遗的创新与实践(京剧濒危剧目《天水关》挖掘创新整理演出)”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近180个。
2.实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2015年起,原文化部会同教育部启动实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下称“研培计划”),以帮助非遗传承人群“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为目标,委托相关院校开展针对性教育培训活动,在帮助传承人群增强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同时,促进高校非遗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2018年起,该项计划扩大为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共同实施。截至2020年底,全国121所参与院校共计举办各类研培850余期,培训包括高校大学生在内的传承人群近3.3万人次,涉及织染刺绣、服饰制作、陶瓷烧造、编织扎制、金属加工、漆器髹饰等项目,加上各地延伸培训,研培计划总覆盖人数超10.3万人次。
3.加强非遗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一是支持高校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依法自主开设考古学、文物与博物馆学、文物保护技术、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相关本科专业。二是实施一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认定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西北大学、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的“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新疆石人子沟遗址GT1考古虚拟仿真实验”“‘非遗’之首——昆曲经典艺术欣赏”“中国传统艺术——篆刻、书法、水墨画体验与欣赏”“中国衣裳——传统服装文化”“陶瓷装饰·彩绘”等相关课程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4.加强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实施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建设,支持中央民族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华东交通大学、青岛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台州学院、温州大学等高校与相关企业联合开展“数字经济下非遗文创元素数据库的建设与实践”“产学合作背景下的台州学院非遗文艺传承研创基地建设”“基于高校互动研学平台下非遗文化IP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发展探究”“赣传统技艺非遗虚拟仿真实践系统”“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非遗实践教学项目”“基于产学合作的非遗文创设计教学实践研究”“华农大—港美通科技校企合作音乐类非遗实践基地项目”等项目建设。
下一步,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将继续支持鼓励学生开展“非遗+创新创业”相关活动,加强非遗相关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深入实施研培计划,加强产学研协同育人,更好助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21年8月16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