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高建议〔2021〕84号
您提出的“关于在高校英语教学中更多融入中国文化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在高校英语教学中更多融入中国文化,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师生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教育部积极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高校在英语教学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一、完善相关教育教学标准
一是发布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师队伍、教学条件等方面的要求,引导高校将“中国文化概论”“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等课程列入专业课。二是印发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英语课程标准(2021版),强调厚植文化根基、家国情怀,明确提出高职英语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文化比较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继承中华优秀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坚持中国立场,具有国际视野,能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
二、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要求所有专业、所有课程都要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所有教师都要担起育人责任,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纲要》针对不同学科专业特点提出具体意见,要求包括英语专业课程在内的相关课程,要结合专业知识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2021年5月,面向普通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推出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团队等,认定北京邮电大学、东华理工大学等高校的“综合英语”“中国文化概况(英)”等课程为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三、加强相关专业内涵建设
一是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认定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高校的英语专业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实施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双万计划”,认定“中国文化概况(英)”“英语畅谈中国”“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英美文化”“英语词汇与文化”等课程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同时,支持复旦大学、武汉大学、西北大学等高校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西文化比较”“跨文化交际”等课程,面向大学生开放。二是举办202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评选出如“讲中国产品,扬品牌风采(Product & Brand)”“Experience Chinese Culture Trip”“观光导览(Sightseeing in China)”等一批融入中国文化的高职英语教学课例获奖作品。“十三五”期间遴选《高职英语》《高铁乘务英语》等114种体现正确价值导向、有机融入中国元素的高职类英语国家规划教材。
四、加强相关教师队伍建设
指导高校加强英语教师培训,提升教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教育教学能力。如,中国人民大学开展外语教师中国传统文化暨师德教育培训;北京外国语大学成立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培养教师的语言讲授能力和跨文化研究能力;中山大学将西方文化和中西交流史融入教材、课堂、讲座和活动;江苏大学组建教师研讨小组,挖掘英语语言教学中的课程思政元素;新疆大学强化教师的行为示范和价值引领,引导学生关注国情区情,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报国之志等。
五、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
深入实施“全国大学生网络文化节”“礼敬中华传统文化”“高校原创文化精品推广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活动,创作推广一批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原创校园文化精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师生心灵、涵育师生品行、引领社会风尚。以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等主题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为依托,组织开展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项实践行动,引导学生加强对中华文明的认知和理解。推动成立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开发掌上博物馆,组织开展百所高校博物馆海外巡展。通过在中国大学生在线、易班网等设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专栏等方式,积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网络传播。
六、加强相关理论研究
以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为抓手,引导支持高校学者开展英语教学相关研究。近年来设立“基于三语构建的蒙古族大学生英语教学实证研究与系统设计”“思维可视化视角下高中英语教学模式研究”“基于SPOC的新疆高校‘零起点’民族学生英语教学模式研究”“理雅各英译《中国经典》话语实践与中国文化形象构建”“汉语国际推广中的中国文化符号国际认同研究”等一系列课题,从英语教学、中国文化等多方面开展研究,产出一批相关研究成果。
下一步,教育部将进一步推动高校深化外语专业改革,结合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加强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提高教师育人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能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创新方式方法,开展多学科多角度中国文化相关研究,推出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为师生学习和传播中国文化提供更多平台。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21年8月16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