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5665号建议的答复

教建议字〔2019〕228号

  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快人才培养,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培养具有全球化视野创新人才、建设持续推动创新发展的优质人才库,是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全球创新人才高地的长期性、基础性工作。唯有加快人才培养,才能从根本上为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可持续的创新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一、关于“成立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工作专责工作联合领导小组,系统抓好大湾区人才培养交流工作”的建议。教育部高度重视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合作发展,2019年1月,教育部和广东省专门召开联合推进会,研究部署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合作发展工作。做好大湾区教育合作发展的顶层设计,由教育部和广东省共同编制了《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规划》(简称《发展规划》),绘就大湾区教育合作发展的宏伟蓝图。从确保《发展规划》实施效果维度进行考量,加强组织领导,设立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领导小组,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领导下开展工作。建立了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统筹规划协调机制和议事决策机制。

  二、关于“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的最基础工作”的建议。2018年,教育部启动实施“国培计划”—中小学名师名校长领航计划,将港澳教师纳入到培养范围,共15位教师、校长入选。继续实施内地指导教师赴港澳协作计划,每年近70名内地教师赴港澳,通过语文、历史等课程指导和示范课,将国民教育潜移默化融入到港澳中小学课堂中。支持香港教育局每年组织教师赴内地开展业务交流、国情培训等。支持粤港澳三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师交流培训工作。广东省自2010年起实施香港英文教师内地交流协作项目,迄今已有近100名香港优秀英文教师到广东参加交流。粤港语言(普通话、英语)教师培训项目自1999年实施以来,已培养两地语言教师约1300人次。粤港澳三地教育部门定期举办各种论坛和研讨会,推进教学模式、方法、途径的互鉴和创新,华南师范大学、香港教育大学与澳门大学共同发起粤港澳大湾区教师联合会。

  三、关于“深入开展学校行政、教师、学生的互换驻校学习,增加更多的交流互动和学习”的建议。教育部积极推动姊妹学校建设,自2015年姊妹学校建设启动以来,教育部每年支持内地与港澳中小学结成姊妹学校,广泛开展师生交流、轮岗教学、师资培训、教学研究、教材改革、教辅编写等活动。截至目前,内地与港澳建立的中小学姊妹学校结对数已经超过1700对,成为港澳师生参访内地、交流合作的重要渠道。教育部支持香港教育局与内地开展校长跟岗交流,过去两年分别在北京、上海开展活动,效果良好。此外,连续20余年教育部每年举办 “港澳教育界国庆访问团”“华夏园丁大联欢”等教师交流活动,港澳教师累计参加人数近万人,有力地促进了港澳教育界对国家的正确认知,增进其国家认同。

  四、关于“设立大湾区大学生、中学生创新科技大赛”的建议。教育部每年积极邀请港澳学生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美创客大赛等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广东省还积极推动粤港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支持港澳学生在广东交流学习,举办粤港姊妹学校STEM夏令营活动等。此外,近年来广东省分别推动成立了粤港澳大湾区音乐、体育、美术与设计教育联盟并举办了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艺术节、体育节、美术作品展等系列活动,推动两地人才交流。

  下一步,教育部将做好顶层设计,继续在加快人才培养上下功夫,统筹抓好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培养交流工作,探索大湾区大、中学生科技创新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让大湾区大、中学创新教育有更密切的合作和交流。切实解决好港澳同胞所需、港澳教育界所急的热点、难点问题。

  感谢你们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19年9月27日

来源:教育部收藏
(责任编辑:李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