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1176号(教育类089号)提案答复的函

教港澳台提案〔2020〕12号

  您提出的《关于在粤港澳大湾区推动建设香港子弟学校的提案》收悉,经协商国家移民管理局,现答复如下:

  感谢您对香港子女在大湾区就学问题的关心与支持。正如您在提案中指出,在粤港澳大湾区推动建设香港子弟学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教育部对此十分重视,积极出台相关政策,2008年批准广东省先行先试开设港澳子弟学校,2009年允许广东省深圳市对在当地设立港澳子弟学校自行进行审批。2018年公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在广东建设港澳子弟学校或设立港澳儿童班并提供寄宿服务”,并列为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的重要任务。据统计,目前广东省已设有两所香港子弟学校,并在广州、深圳、佛山、中山等城市的18所学校设有港澳子弟班,招收港澳学生规模约为3700人。针对您提出的建议,主要工作情况及考虑如下。

  一、积极研究出台香港子弟学校支持政策

  目前,广东省对开办香港子弟学校的审批条件及程序,原则上参照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管理相关规定执行。在教育用地方面,相关部门已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教育发展的土地政策,广东省鼓励有条件的地市为设立香港子弟学校提供土地支持,并在香港子弟学校的办学申请审批程序上,对符合条件的申请者给予绿色通道支持。在教材及教师方面,广东省允许港澳子弟学校在符合国家相关政策前提下,使用港澳教材、聘用港澳师资。在学籍互认方面,内地与港澳中小学目前未实现学籍互认,但深圳市教育局已与香港教育局协商,对在两所香港子弟学校就读的香港学生回港升学予以便利。下一步,教育部将努力把在港澳子弟学校工作的港澳教师更好纳入内地教师培训体系,支持香港子弟学校探索与香港学校、出版社等合编教材,为香港子弟学校发展优化政策环境。

  二、不断完善港澳师生便利化措施

  (一)完善跨境学生往返两地就读保障

  目前,深港跨境学生主要经皇岗、福田、罗湖、深圳湾、文锦渡和沙头角等六个口岸通关,国家移民管理局陆续实施了简化通关手续、创新查验方法、优化通关模式等多项通关便利措施,为往来深港的14岁以下跨境学生开设专用通道。深圳多个口岸对跨境学童旅检通道实施“四个固定”,即固定跨境学童专用通道、固定引导员、固定通关查验流程和固定小车停车位。深港各口岸已推广电子标签查验模式,人均通关时间缩短为2-3秒。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广东省人民政府专门针对跨境学生制定了返校复课疫情防控方案,尽全力保障跨境学生的学业与安全。

  您提出的“开通两地往返直通校车”的建议,有一定现实需求,但经有关部门测算,如实行免下车通关模式,边检机关每查验一辆大巴车(50座)约用时10分钟,考虑目前深港各口岸车辆检查场地一般只能同时停靠2-3辆大巴车,如开通的直通校车数量较多,上下学高峰时段通关集中,容易造成候检时间过长和口岸拥堵,可能影响学生上下学,也不利于提高口岸通关效率。因此,相关工作还需做进一步调研论证。

  (二)为跨境学生就读提供便利

  关于您提出的“探索开展十二年制教学试点”建议,目前港澳子弟班均已覆盖中学阶段,中山市华侨中学、中山纪念中学已在高中阶段开展港澳生培养。下一步,教育部将继续鼓励符合办学条件的团体到粤港澳大湾区举办港澳子弟学校(班),支持港澳子弟学校(班)提供十二年制的教学安排,为港澳学生在内地完成义务教育、高中教育提供更多就读机会。

  (三)加快推动教师资格认定工作

  2019年1月,教育部等三部门印发了《关于港澳台居民在内地(大陆)申请中小学教师资格有关问题的通知》(教师厅〔2019〕1号),规定在内地(大陆)居住的港澳台居民可以参加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申请认定中小学教师资格。据统计,2019年已有500余名港澳居民在广东省参加了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其中近50名教师参加了申请认定。下一步,教育部继续推动各地依规落实好相关工作,并加强政策宣传,为更多有意在内地发展的港澳教师提供便利与机会,支持香港子弟学校加强师资建设。

  三、加强与湾区教育部门多方协作

  粤港澳大湾区涉及三个区域、多个城市,粤港澳大湾区的深度融合需要多方协作、整合资源、共同投入。目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广东省人民政府、香港特区政府、澳门特区政府四方签署了《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教育部与香港教育局已建立年度会商机制,广东省教育厅与港澳特区政府教育部门每年定期举办粤港(澳)教育合作专责小组会议。下一步,我们将积极考虑您的建议,在各方现有会商机制基础上,拓宽沟通协作平台,共同研究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教育部将以适当方式将您提出的请特区政府的资助政策延伸到大湾区香港子弟学校的建议转达特区政府,以加强协同合作,共同做好香港学生在内地接受义务教育相关工作。

  感谢您对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20年8月24日

来源:教育部收藏
(责任编辑:李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