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建议〔2017〕第286号
您提出的“关于京津冀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建议”收悉,经商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现答复如下:
教育协同发展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全局中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教育部积极支持并切实推动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今年1月,教育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京津冀协同发展教育专项规划》,对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做出了整体规划,明确提出优化提升三省市教育布局功能,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进一步加大对河北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
一、统筹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考试招生制度是国家基本教育制度,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并做出系列决策部署。为促进区域高考机会公平,考虑各地教育发展水平存在差距,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我国高考一直采用“分省录取”模式,不同省份之间考生没有竞争关系。各省不论使用分省命题试卷还是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都不影响本地考生升学机会。如果全国或部分地区实施同卷同录,会导致教育欠发达地区高考录取率过低,强化应试教育唯分数论导向,影响素质教育的实施。因此,在现行的考试招生制度下,不宜对京津冀三省市的高考试卷、录取分数线、招生计划等制定统一政策。
但是,教育部在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工作中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做了统筹考虑。一是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创新。对疏解到河北省办学的在京高校适度给予招生增量并主要面向河北省招生。加大对河北省高等学校招生计划投放。建立三省市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计划联合会商制度,消除跨地区高等职业学校招生计划“壁垒”等。二是缩小省际间入学机会差距。近年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重点对河北省等录取率偏低省份给予招生名额的倾斜,着力缩小省际间高考录取率的差距。河北省2015年高考录取率达8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教育部明确要求中央部属高校适度减少属地和录取比例相对较高地区的招生名额,加大对中央部属高校录取比率相对较低的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的倾斜力度。在今后的工作中,教育部将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统筹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努力推动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
二、支持河北基础教育发展
一是强化师资培养培训和交流。通过支持河北建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推动教师、校长交流,支持北京市、天津市的师范院校为河北省定向培养中小学教师等措施,协作提升教师能力素质。实施“河北省千名中小学骨干校长教师赴京挂职学习”项目,2016-2020年,河北省每年将选派200名骨干校长和教师到北京市中小学跟岗培训。此外,在“国培计划”中,两年来投入经费近2亿元,培训河北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23万余人次。
二是促进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京津冀现有基础教育优质数字资源全面向三省市教师和学生免费开放。依托“三通两平台”,建立若干教学教研培训网上联盟。加强三省市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校外活动中心、青少年宫等校外教育资源的统筹使用。共同推动建立区域体育、美育特别是青少年校园足球资源共建、共享、共用机制。
三是发挥北京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对河北的辐射带动作用。引导北京市办学水平较高的中小学与河北省中小学开展交流合作。北京市通州区、天津市武清区、河北省廊坊市教育部门签署了《关于开展教育协同发展的合作协议》。发挥北京基础教育优质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推进北京市景山学校、北京五中、八一学校、北京八中、史家胡同小学等在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廊坊市、保定市等地建设分校。
三、积极推进北京优质教育资源向河北疏解
一是推动在京直属高等学校疏解工作。2014年11月以来,教育部以及在京直属高校就教育功能疏解、与地方合作等工作,与河北省政府、河北省有关部门进行多次沟通协商,工作推进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二是促进三省市职业教育融合发展。深入推进三省市职业教育学校集团化办学,推动组建由院校、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组成的跨省市职业教育集团。实施示范性职业院校“结对”支援工作,推动北京市、天津市的示范性职业院校,与河北省职业院校在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改革、实训项目开发、教育资源共享等方面深入开展合作。
此外,我们还在教育领域中央预算内投资中支持河北省教育发展。“十二五”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已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61亿元支持河北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帮助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夯实教育发展基础。在今后的工作中,教育部将结合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教育专项规划》,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继续支持河北省教育发展,进一步提升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水平。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再提宝贵意见。
教 育 部
2017年9月22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