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1245号(教育类111号)提案答复的函

教发提案〔2020〕197号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中小学校园应急管理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中小学校园应急管理直接关系到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的和谐稳定。教育部高度重视有关工作,持续加强宣传教育、完善应急预案、推进应急演练、健全体制机制,切实维护师生生命财产安全。

  一、引导师生树立积极预防的应急理念

  (一)将应急管理知识纳入课程教材

  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将预防和简单的处置急救知识作为重要教育内容。在《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普通高校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将应急救护等院前急救技能作为健康教育的内容。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将应急救护、防灾减灾等实践教育活动纳入其中。在中小学道德与法治、体育与健康、生物、地理、化学等学科融入防灾减灾、防触电、防溺水等应急管理相关内容。如,在小学科学课程中要求学生学习触电、溺水、异物堵塞气管、蛇虫咬伤等急救的基本知识。在初中生物课程中要求学生模拟练习人工呼吸或止血包扎等。

  (二)加强突发事件应对的宣传教育和应急演练

  教育部通过举办高校现场应急骨干培训班、高校红十字生命健康安全教育师资培训班等形式对高校有关人员进行应急救护理论和实际操作培训。各级各类学校以防灾减灾日为契机,结合本地区易发、多发自然灾害情况和学校特点,积极开展应急演练,并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校园网站、宣传橱窗等平台,通过VR体验、知识竞赛、征文大赛等形式,开展内容丰富的主题教育活动。如,广东省教育厅通过致家长的一封信、微课掌上通推送防灾减灾有关信息,提醒家长履行监护义务;陕西师范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学校官网开展防汛知识宣传,增强师生安全意识。

  下一步,教育部将继续坚持“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理念,进一步加强防火、防汛、防疫情等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师生树立积极预防的应急理念。

  二、健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及运行机制

  (一)完善教育系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应急管理部开展了全国应急预案调查研究,并拟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体系。截至2019年底,教育部制定了《教育系统事故灾难类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等7项应急预案。各地教育部门、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应急预案,提高应急预案的实用性、针对性、可操作性。教育部每年部署学校防灾减灾救灾等工作,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各学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及时修订完善防灾减灾等应急预案,要求各地要提前制订灾害发生前的灾情预警、信息发送等工作方案,灾害发生时的调整教学计划和上学时间、师生转移疏散安置等工作方案,灾害发生后的受损校舍检查、受伤师生救治、师生复课等工作方案。

  (二)加强防范校园突发事件的相关工作部署

  教育部针对自然灾害、卫生健康等突发事件应对作出部署,要求各地进一步完善值班、信息报送等突发事件运行机制,进一步加强风险隐患排查和监控。2020年2月,教育部印发《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统筹做好教育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教育改革发展工作的通知》(教党〔2020〕16号),对于抓紧抓实疫情防控工作,并在疫情防控的前提下稳步开展线上教学、各级各类学校开学工作作出部署。6月,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深入开展新时代校园爱国卫生运动的通知》(教体艺函〔2020〕3号),对强化食品安全管理、开展传染病防控等工作作出部署。教育部在每年岁末年初加强高校安全生产工作的有关通知中,对严格落实安全防范责任制,加强消防安全、实验室安全等隐患排查和安全管理等作出部署。

  下一步,教育部拟根据应急管理部的布置,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按照地方政府关于完善应急预案体系的工作要求,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及突发事件应急运行机制,提升校园应急管理水平。

  三、加强校园突发事件应对有关研究

  一直以来,教育部认真分析和研究各级各类学校在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等领域的校园突发事件的应急应对工作情况,及时总结和梳理好的经验和做法,分析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结合各级各类学校的实际情况,研究提升学校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方法和措施。下一步,教育部将认真研究、吸收采纳您提出的加强校园突发事件应急能力评估的建议,继续深入分析总结学校应对突发事件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进一步指导和支持教育系统做好校园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支持!

教育部

2020年11月3日

来源:教育部收藏
(责任编辑:李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