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6839号建议的答复

教发建议〔2021〕273号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推进高等教育助力宁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的建议”收悉,经商国家发展改革委,现答复如下:

  教育部历来高度重视宁夏回族自治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期间,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委通过实施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约3.6亿元支持宁夏回族自治区高校建设,其中1.5亿元用于支持地方高校基础能力建设,1亿元用于支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0.5亿元用于支持高等职业院校建设,0.6亿元用于开展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工作,突出实习实训设施建设,强化实践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创业能力,助力宁夏回族自治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关于深入推进部区合建宁夏大学的建议

  2018年启动部区合建宁夏大学以来,教育部按照“同等对待”精神,研究提出8个方面16条对宁夏大学的具体支持举措,研究编印了部区合建宁夏大学工作手册,明确了各方责、权、利关系及重点建设任务。连续3年组织专家对宁夏大学开展合建工作专项调研,指导宁夏大学“双一流”建设和部区合建工作,引导学校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不断壮大学科实力。每年安排部区合建中央专项经费0.8亿元支持宁夏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民族学大型系列研究设施(平台)建设。组织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厦门大学等8所直属高校与宁夏大学开展对口合作,对接宁夏大学改革发展需求,推动学科整体水平提升。

  下一步,教育部将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关于深化部省合建工作推进部省合建高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进一步完善部省会商机制,加大干部互派交流挂职和培训力度,推动宁夏大学与对口合作高校在高层次人才培养、学术交流、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合作,引导宁夏大学内涵式发展,大力推进宁夏大学优势学科对接地方主导特色产业工作,增强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二、关于大力支持“双一流”建设的建议

  首轮“双一流”建设中,宁夏回族自治区有宁夏大学1所高校列入建设名单,建设学科为化学工程与技术。从首轮建设情况看,该学科在建设周期内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重大原创性成果培育等方面还需要继续加强,进步幅度、建设亮点和特色有待进一步提升。

  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教育部将坚持“非均衡、非固化、非全面、非常规”的建设原则,建设范围按照“以需求为导向、以学科为基础、以比选为手段、确保平稳推进”的路径进行认定,将尽可能加大资金、政策对包括宁夏回族自治区在内的中西部地区“双一流”建设的支持力度。

  三、关于优化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议

  2020年,教育部组织开展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结题验收工作,宁夏大学“面向产业转型升级的智能制造方向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等9个项目顺利通过验收;实施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发布和立项评审工作,支持宁夏高校立项4项。组织认定了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与宁夏大学联合申报的“面向新工科的宁夏大学人工智能课程建设”等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50余项。

  2020年学位授权审核工作中,教育部对包括宁夏回族自治区在内的西部地区和民族高校给予政策倾斜,相关单位在申请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时,申请条件可降低20%。为积极推动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及联合培养基地建设,要求培养单位要根据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坚持创新,讲求实效,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联合培养机制。

  下一步,教育部拟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实施“国家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计划,大力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以基地建设为纽带,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构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社会服务、文化传播等多元一体、互惠共赢的资源共享机制和合作平台,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宁夏回族自治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持。

  四、关于加大高校科研创新支持力度的建议

  “十三五”期间,宁夏高校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10余项,支持黄河流域相关研究10余项。在宁夏大学布局建设西北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西部特色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宁夏医科大学建设了生育力保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回医药现代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分别依托宁夏大学、宁夏医科大学建设2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依托宁夏高校布局建设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下一步,教育部将继续支持宁夏地区高校申报、建设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加大对高校科研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支持高校学者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相关研究,引导宁夏高校依托高水平科研平台,加强产学研协同攻关、协同育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带动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在此基础上,宁夏可结合区域发展需求积极培育工程中心,教育部将择优予以支持。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21年10月13日

来源:教育部收藏
(责任编辑:俞曼悦)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