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关于政协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
第4012号(教育类392号)提案答复的函

教提案〔2017〕第43号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香港与内地教育科研合作交流的提案”收悉,经商国务院港澳办、科技部,现答复如下:

  中央高度重视内地与香港教育科研合作,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完善机制,搭建平台,全方位推动内地高校和香港高校在科研领域开展交流与合作,近年来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大力推动两地科技创新合作。2004年5月,科技部与香港原工商及科技局(现创新及科技局)签署了《内地与香港成立科技合作委员会协议》,成立由两地政府科技主管部门和主要科研机构组成的内地与香港科技合作委员会。在内地与香港科技合作委员会机制下,两地开展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基地建设,香港科研人员积极参与国家科技计划,为深化粤港、深港区域科技合作,助力两地科技创新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目前,科技部已批准香港6所高校建设16个伙伴实验室,在港设立了3家国家产业化基地,6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近500名香港科研人员参与国家973计划、863计划、支撑计划、国合专项以及火炬计划等约150项国家科技计划课题的研究工作,100多个香港科研机构参与了90余项课题的研究。

  二是持续推动校际间高水平科研合作。教育部鼓励内地高校和香港高校保持密切的交流合作关系,支持构建多个重大科研合作平台。如北京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共同建立了北京大学高可信软件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香港中文大学分实验室),与香港科技大学合作建立了深圳医学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成为“深港创新圈”国家战略的重大项目;上海交通大学与香港高校建立了多个联合实验室,包括上海交大-香港大学-IBM电子商务联合实验室、上海交大-香港科大数字化校园联合实验室等;中山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合作建立了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蛋白质研究中心、香港中文大学-中山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泌尿系统肿瘤研究联合实验室等。

  三是不断深化粤港、深港科技合作。广东省制定实施“先行先试”的科技合作政策和措施。“粤港科技合作联合资助计划”已实施十余年,资助领域和范围不断扩大;粤港两地政府还签署了《共同推进粤港产学研合作协议》,为香港研究机构在广东建立研发中心,开展产学研合作提供政策支持。2013年,深港签署了《关于共同推进深港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合作协议》,加强青年人才的交流与合作。

  下一步,我们将加强两地科技合作的顶层设计,继续支持香港科技创新发展,继续支持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港建设,推进两地联合资助研发工作,提升两地科技园区合作水平,实施“紫荆花创业行动方案”,支持“香港创业青年内地行”活动,加强两地青年人才的交流与互通,联通两地的创新创业要素,促进内地与香港的科技创新产业携手并进,推动经济社会繁荣发展。

  关于加强香港高校与内地联合办学、联合培养的建议,具有一定参考价值。近年来,在高等教育领域,内地与港澳教育交流合作不断深入。一是平稳有序开展招收和培养港澳学生工作。2015-2016学年,在内地高校就读的香港籍学生达15000余人、澳门籍学生达5000余人。二是稳妥推进合作办学,拓展合作深度。通过合作办学这一平台,两地高校进一步整合资源,挖掘潜力,加强科研合作,完善机制平台。目前,内地与港澳在内地有15个合作办学机构和45个合作项目,其中,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合作办学机构3个,二级学院2个。此外,内地12个办学单位赴港澳办学项目33个。2005年批准设立的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2014年开始招生的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在内地和香港合作举办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办学机构方面做出了很好的探索。四川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共建的“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西安交通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共建的“可持续发展学院”等,也在合作办学、联合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示范作用。

  关于加强香港与内地大中学校师生交流方面的建议,我们深表赞同。近年来,教育部做了大量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一是搭建万人计划平台,大力推动高校师生交流,促进校际合作,增进香港师生对国家的认识和了解。教育部每年支持1万名港澳高校师生到内地交流、学习、科研、实习。香港高校的评价均积极正面,申报参与项目的香港师生逐年攀升。二是内地与香港“姊妹学校”平台建设发展迅速,2016年新增100多对内地与港澳中小学姊妹学校,内地与港澳姊妹学校数量已达到约700对,约6万名港澳中小学校师生到内地参访交流。三是支持内地高校与香港高校的教师、科研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加强双向交流,取得良好成效。今后,教育部将加强指导和监督,认真研究合作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难点问题和障碍,为港澳师生到内地交流学习创造更有利条件。

  关于注册互认制度的建议,将根据香港有关部门的需求,加强政策沟通和研究,推动两地教育、科研合作与交流不断深化,取得实效。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 育 部

2017年10月24日

收藏
(责任编辑:刘潇翰)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