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教育部对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
第2251号建议的答复

  教建议〔2016〕第77号

  您提出的“关于将生产生活基本技能等劳动教育纳入义务教育必修课程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劳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教育部高度重视劳动教育。2015年,教育部联合共青团中央等单位,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进行了系统要求,提出通过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等多渠道、多方式开展劳动教育。

  一、将劳动教育有机融入中小学课程

  2001年,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专门设置了综合实践活动必修课程,明确把劳动与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等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发展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并逐步形成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同时,中小学德育、科学、美术等课程有机融入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手工制作等内容。如:小学1-2年级品德与生活课程要求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自制小玩具、小礼物或布置环境等来丰富和美化生活”,“能根据需要动手做简单的道具、小模型、小物品等来开展活动”;小学科学课程要求学生尝试制作酸奶、泡菜等;美术课程要求学生“选用各种材料进行工艺制作(如玩具、风筝、陶艺制作等)的练习”,“学会雕、刻、塑等基本雕塑方法”等。

  此外,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专门为地方和学校留出一定的课时空间,由地方和学校根据当地的特点和需要,安排课程内容和教育活动。不少地方学校利用这些课时开设了特色鲜明的劳动教育相关课程,如浙江省海宁市斜桥镇庆云中心小学等开展的“农村小学‘一主两翼’劳动技术教育新模式研究”获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明确将“社会实践”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主要考察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动手操作、体验经历等情况。2016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中小学课程实施监测工作的通知》,将重点对综合实践活动等国家规定课程的开设情况进行监测。目前,教育部正在组织研制《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将对劳动教育内容及实施要求提出具体意见。

  二、加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教育部高度重视中小学劳动课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加强劳动教育教师培养。结合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的需要,要求师范院校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通过在课程中融入劳动技术教育相关内容等方式,提升师范生的劳动技术教育专业素质。二是开展劳动教育教师培训。近年来,教育部在实施“国培计划”的过程中,将劳动教育相关内容融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一线优秀教师培训课程中,通过开展培训,为中小学劳动课教学培训了一批“种子”教师。

  下一步,我们将鼓励引导各地及中小学聘请能工巧匠、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劳动课兼职教师。同时,加强对劳动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配备专兼职教研员,组织经常性的教研活动,开展教学竞赛,促进劳动教育教师专业化,不断提高劳动教育教学质量。

  三、加强对劳动教育的督导

  2013年,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先后印发《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办法》《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规程》和《中小学校责任督学工作守则》,要求各地合理划分责任区,并为区域内每一所学校设置责任督学,对学校进行经常性督导。目前,全国99%的中小学校已经挂牌。《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办法》明确要求责任督学,对学校包括劳动教育相关课程在内的课程开设情况等实施经常性督导。

  下一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将积极推进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工作深入开展,督促责任督学按要求履行教育督导职责,对学校课程开设和课堂教学情况、学生劳动资料入档情况、教师师德情况等实施经常性督导。同时,将在研制《中小学校素质教育督导评估办法》和《中小学校管理评价办法》等文件的过程中,认真研究吸收代表的意见建议。

  感谢您对教育事业的关心与支持!

  教育部

  2016年8月4日

来源:教育部收藏
(责任编辑:于淼)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