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建议〔2016〕第352号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青少年网络安全和媒介素养教育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随着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网络环境对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近年来,教育部高度重视对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教育,不断加强网络环境下的德育工作,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空间。
一、将网络安全教育内容有机融入中小学课程
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专门安排了信息技术教育课时,同时结合中小学德育课程,加强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如: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要求学生“在有效获取信息的同时,增强对信息的辨别能力,遵守通信的基本礼貌和网络道德、法律规范,做到文明上网”。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要求学生“合理利用互联网等传播媒介,初步养成积极的媒介批评能力,学会理性利用现代媒介参与社会公共生活”。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要求学生“能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在使用因特网的过程中,认识网络使用规范和有关伦理道德的基本内涵;能够识别并抵制不良信息;树立网络交流中的安全意识”“树立信息安全意识,了解计算机犯罪的危害性”。目前,教育部正在组织开展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将进一步从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角度出发,完善课程要求,加大实践体验学习的比例,促进学生在网络社会中健康成长。
二、开展网络安全教育活动
为有效抵制网络不良信息对中小学生的侵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教育部先后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网络道德教育 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的通知》和《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指导各地各校加强中小学网络道德教育和网络法治教育,多种形式深入开展网络安全教育。
充分利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积极健康的网络教育资源,开展学科德育精品课程展示活动和以“中国梦”“三爱”“三节”为主题的微视频创作展示活动。积极组织学生通过开展绿色上网承诺、网络安全知识阅读等活动,使广大中小学生自觉践行《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树立网络责任意识和道德意识。引导学校充分利用板报、橱窗、走廊、校史陈列室、广播、电视、网络等对网络安全知识进行广泛宣传,努力在校园内和学生中形成自觉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的风气。
三、加强网络安全教育相关教师队伍建设
教育部高度重视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将网络与信息安全相关内容融入其中,采取多种措施和形式,提升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一是实施能力提升工程。2013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计划到2017年底完成全国1000多万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一轮培训。截至到目前,已推动各地完成500多万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专项培训。从2015年起,教育部在“国培计划”示范性项目中专门设置“能力提升工程培训团队研修”项目。2015年共培训1000名骨干培训者,为中小学培训了一批网络与信息安全教育“种子”教师。二是开展合作专项培训。2012-2015年,教育部与中国移动合作对全国20万名中小学教师进行了信息技术能力培训。2013-2015年,与中国电信合作对全国10万名中小学校长进行了信息化领导力培训。与英特尔、微软、联合国儿基会等国外国际机构合作,对中小学教师进行信息化技能培训。
下一步,我们将在继续加大教师全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力度的基础上,通过“国培计划”项目、开展合作专项培训等方式,重点提升教师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素养和教学指导能力,为中小学开展网络安全教育提供师资保障。
感谢您对教育事业的关心与支持!
教育部
2016年9月20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