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建议〔2016〕第482号
您提出的“关于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体验学院’或者在国内办‘孔子学院’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教育部高度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充分尊重社会各界对传统文化教育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努力做到科学规划、扎实推进。
一、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求
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顶层设计,2014年,教育部专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认真分析了当前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指明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结合中小学生年龄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目前中华传统文化主要以两种方式融入中小学课程:一是在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中体现,如德育、语文、历史、艺术、体育等;二是鼓励地方、学校开发开设专门课程,体现特色,丰富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及形式。
中小学语文等国家课程中有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义务教育阶段要求学生背诵240篇优秀古诗文;普通高中阶段古诗文内容大约占全部必修内容的40%,同时安排了“文化论著研读”等系列选修课程。中小学德育课程将课程内容与传统美德、传统节日等文化财富相融合,不断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理解。义务教育历史课程通过安排我国历史上的重要成就和人物等内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列为学习要点。
2011年,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明确要求小学3-6年级语文课程中每周安排1课时的书法课,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艺术等课程要结合学科特点开展书法教育,普通高中在语文等相应课程中设置与书法有关的选修课。通过开展书法艺术教育,帮助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二、增强传统文化教育相关课程的实践体验
目前,体育、音乐、美术等学科结合自身特点,有机开展实践特色鲜明传统文化教育。如,体育课程在不同阶段安排了武术等民间传统体育活动,要求小学5-6年级学生能够“基本掌握一些简单的武术套路。如能够做出少年拳、地方特色拳种、9-10个简单动作组成的武术套路等”;初中7-9年级学生应“基本掌握并运用一些武术类运动项目的1-2组技术动作组合等”;普通高中学生要“提高民族民间体育项目中某一或某些项目(如有一定难度的武术套路或对练等)的运动技能水平”,并专门设置了“民族民间体育类项目”模块。
音乐课程要求小学3-6年级学生“聆听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了解有代表性的地区和民族的民歌、民间歌舞、民间器乐曲和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戏曲及曲艺音乐,体验其不同风格”等。初中学生要“聆听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简单描述其不同地域特点或民族风格,能够说出戏曲、曲艺的主要种类和代表人物”。普通高中学生要“学习中国传统音乐,感受、体验音乐中的民族文化特征;认识、理解民族民间音乐与人民生活、劳动、文化习俗的密切关系”。
此外,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还留出了一定的课时空间,由地方和学校自主安排课程内容。据了解,很多地方和学校利用这一部分课时,结合自身优势,开发了特色鲜明的传统文化主题课程。南京师大附中开设的《中国古典诗词唱诵鉴赏》校本课程,由古典诗词演唱鉴赏与朗诵鉴赏两部分构成,注重发挥演唱艺术与朗诵艺术不同的特长和优势,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拉近古典诗词与学生的距离;天津市汇森中学开设的《古诗词名家吟诵与赏析》校本课程,通过发挥古诗词名家吟诵的示范作用,运用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介,力图引导学生研读、赏析古典诗词等。
三、积极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
2014年4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引导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意见》印发以来,各地各校充分挖掘地域历史文化传统,因地制宜地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包括经典诵读在内的经常性的读书活动,以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等为契机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教育活动,充分利用板报、橱窗、走廊、校史陈列室、广播电视网络等设施,营造既能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能体现主流意识、时代特征、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各地各校还积极在社会实践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细化为贴近学生的具体要求,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2015年,教育部举办了“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开展了“小小百家讲坛”“墨香书法展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知识竞赛等活动,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2016年,教育部继续开展了“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之“歌唱祖国”活动,加强校内校外、网上网下的中华传统美德传承引导,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协同配合、完善督导评价,逐步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校园长效体制机制,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性,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广大中小学生心中落地生根、发扬光大。
下一步,教育部将进一步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合作,积极开发各类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强化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体验,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性。
感谢您对教育事业的关心与支持!
教育部
2016年9月20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