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教育部对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7569号建议的答复

教建议〔2016〕第464号

  您提出的“关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教育部高度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充分尊重社会各界对传统文化教育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努力做到科学规划、扎实推进。

  一、印发指导纲要,加强总体部署

  正如您在提案中所指出的,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离不开系统全面、衔接有序的顶层设计。2013年6月,教育部专门成立了文件起草组,就如何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行了深入调研,先后有100余位专家、教师、教育管理人员参与了文件研制或提出建议意见。经过将近一年时间的修改完善,起草小组认真研究、充分吸收了中央宣传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体育总局、国家旅游局、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部门的意见,经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审议同意,于2014年专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认真分析了当前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指明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以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为主线,以推进大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体化为重点,对大中小学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行了整体规划、分层设计、有机衔接、系统推进,是教育战线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遵循和依据。

  二、将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系统融入中小学课程体系

  经国务院批准,2001年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了中小学课程设置,建立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据此,目前中华传统文化主要以两种方式融入中小学课程:一是在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中体现,如德育、语文、历史、艺术、体育等;二是鼓励地方、学校开发开设专门课程,体现特色,丰富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及形式。

  中小学语文等国家课程在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时,既注意加强各学习阶段内容的延续性、系统性,又注重与其他相关学科内容的横向配合,增强教育内容的整体性、适宜性。例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安排了学习内容,要求学生背诵240篇优秀古诗文;普通高中阶段古诗文内容大约占全部必修内容的40%,在必修学习的基础上,安排了“文化论著研读”等系列选修课程。在语文教材中,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选文在教材中所占比例较高。如:教育部组织编写的小学语文教科书有古诗文124篇,约占所有选篇的30%,平均每个年级20余篇;部编初中语文教科书共选古诗文124篇;包括单元课文76篇、课外古诗词诵读48篇,占全部课文数量的64.6%。

  中小学德育课程将课程内容与传统美德、传统节日等文化财富相融合,不断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理解。义务教育历史课程安排我国历史上的重要成就和人物等内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列为学习要点。同时,体育、音乐、美术、数学等学科也结合自身特点,有机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如:体育课程在不同阶段安排了武术等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音乐课程要求学生学习中国传统音乐,感受、体验音乐中的民族文化特征等。

  此外,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还留出了一定的课时空间,由地方和学校自主安排课程内容。据了解,很多地方和学校利用这一部分课时,结合自身优势,开发了特色鲜明的传统文化主题课程,体现地方特色。山东省、北京市西城区等地在充分开发当地历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在义务教育阶段设置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程;南京师大附中开设的《中国古典诗词唱诵鉴赏》校本课程,由古典诗词演唱鉴赏与朗诵鉴赏两部分构成,注重发挥演唱艺术与朗诵艺术不同的特长和优势,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拉近古典诗词与学生的距离;天津市汇森中学开设的《古诗词名家吟诵与赏析》校本课程,通过发挥古诗词名家吟诵的示范作用,运用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介,力图引导学生研读、赏析古典诗词等。

  三、积极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

  2014年4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引导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意见》印发以来,各地各校充分挖掘地域历史文化传统,因地制宜地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包括经典诵读在内的经常性的读书活动,以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等为契机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教育活动,充分利用板报、橱窗、走廊、校史陈列室、广播电视、网络等设施,营造既能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能体现主流意识、时代特征、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各地各校还积极在社会实践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细化为贴近学生的具体要求,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2015年,教育部举办了“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开展了“小小百家讲坛”“墨香书法展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知识竞赛等活动,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2016年,教育部继续开展了“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之“歌唱祖国”活动,加强校内校外、网上网下的中华传统美德传承引导,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协同配合、完善督导评价,逐步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校园长效体制机制,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性,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广大中小学生心中落地生根、发扬光大。

  四、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教育部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教师的培养。支持有条件的师范院校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等课程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积极培养传统文化教师。二是提高师范生传统文化素养。通过在师范院校开设国学特色通识课程、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举办传统文化专题讲座等,提升广大师范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和能力。三是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语文等学科教师的培训内容中,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和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能力。从2014年起,“国培计划”示范性项目中专门设置“优秀传统文化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两年来,共培训2700名传统文化骨干教师。

  下一步,教育部将继续在“国培计划”示范性项目中实施“优秀传统文化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同时,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教师教育课程的进一步融合。

  感谢您对教育事业的关心与支持!

  教育部

  2016年9月20日

收藏
(责任编辑:李娜)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