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教育部对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5775号建议的答复

教建议〔2016〕第335号

  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强青少年生态发展教育的建议”收悉。经商环境保护部、国家林业局,现答复如下。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态环境在人民生活中的地位不断凸显,环境问题日益成为重要的民生问题。保护生态环境,留住绿水青山,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国家高度重视生态环境教育。

  一、明确生态环境教育总体要求

  2003年,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生环境教育专题教育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和《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将环境教育作为跨学科的专题教育纳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同时明确提出了各学科有机融入环境教育的方式,鼓励地方和学校根据当地的实际需要,进行环境保护方面的教育。《指南》要求学生欣赏和关爱大自然,关注家庭、社区、国家和全球面临的环境问题,正确认识个人、社会和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帮助学生获得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对环境友善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选择有益于环境的生活方式。《指南》针对中小学各学段学生明确了不同层次的教育目标,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建议。

  二、将生态环境教育内容有机融入中小学课程

  根据《大纲》和《指南》要求,中小学相关学科全面落实环境教育内容。中小学德育课程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循序渐进地安排环境教育内容。如:小学1-2年级品德与生活课程要求学生“爱护家庭和公共环境卫生。爱护动植物,节约资源,爱护公物,为保护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小学3-6年级品德与社会课程要求学生“了解本地区生态环境,参与力所能及的环境保护活动,增强环保意识”;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要求学生“知道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等状况,了解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政策,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要求学生“针对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阐发可持续发展的哲学依据”。

  中学地理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地理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初中地理课程要求学生“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同时还要求“增强保护环境与资源的法治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提出“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中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课程,也结合学科自身特点,明确提出了有关环境保护教育的内容与要求。初中生物课程要求学生“调查人类活动破坏或改善生态环境的实例。探讨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及对策,拟订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行动计划”。初中物理课程要求学生“了解我国和当地的水资源状况,有关心环境和节约用水的意识。对于能源的开发利用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提出“收集资料,讨论能源利用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认识环境污染的危害,思考科学、技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关系,知道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具有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行动”。初中化学课程要求学生“认识废弃金属对环境的影响和回收金属的重要性。收集有关酸雨对生态环境和建筑危害的资料”。

  此外,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阶段还留出一定的课时空间由地方和学校根据当地的特点和需要安排课程内容。许多地方和学校积极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特色课程,加强生态环保教育,增强育人效果。其中,江苏“中学地理课程中的环境教育理论与实践”、四川“初中生物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体系”等实践成果获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三、编写环境保护书报读物

  近年来,环境保护部组织编写了《环境应知100问》《生态文明知识读本》等系列图书,组织创作了“我知道!”儿童环境科普系列连环画,组织完成了《冈特生态童书》(1-72册)的翻译、润色、审校、出版工作。组织推荐《中国环境报》《环境保护》杂志成功入选全国“百强报刊”,创刊《中国环境监察》杂志。国家林业局编辑出版了《森林体验》等科普读本,结合“童眼观生态——全国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体验活动”“林学夏令营”等教育活动,丰富生态环境教育形式,增强针对性、实效性。

  四、积极开展两岸四地青少年生态文明交流活动

  教育部高度重视内地与港澳的教育交流与合作,面向港澳广大青少年和教育界人士,采用多种方式,积极引导大中小学校加大吸引港澳学生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交流与学习,形成了一批有规模、有深度、有影响的特色活动。如:北京大学的“城市化背景下的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和乡土景观保护京港大学生设计研讨课”;南京大学的“‘两岸三地绿色大学联盟’第五届环保交流营”;天津大学的“津港师生中新生态城与低碳建筑调研交流计划”“闽北村镇乡土景观资源保护与利用策略研究”;中山大学的“第二届粤港海洋科学大学生联合夏令营”“深港两地高职院校环保人才培养交流与合作”;西南大学的“2015年香港大学生重庆生态与环保冬令营”“滨港之约—‘绿色化工’文化交流营”;深圳大学的“深港两地经济发展及人类活动对红树林生态系统影响的比较”等。通过参访活动,宣传生态文明理念,开展环境保护实践活动,极大增强了青少年学生环保意识,为落实国家生态发展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环境保护部还与台湾中华环境教育学会、港澳儿童教育国际协会共同举办了六届海峡两岸可持续发展教育论坛,与香港狮子会青年交流基金联合举办了五届“国际青年交流征文比赛暨中学生环保英语征文比赛”等。

  今后,国家将继续支持港澳台青少年来内地参访学习,加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与教育,同时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和国情教育寓于其中,进一步增强内地与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青少年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共同参与建设美丽中国。

  感谢你们对教育事业的关心与支持!

  教育部

  2016年10月12日

收藏
(责任编辑:杨霞(实习))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