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关于政协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0989号(教育类111号)提案答复的函

教提案〔2016〕第99号

  您提出的“关于固本强基 立德树人 培养现代公民——破题‘应试+素质’的教育重负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教育部高度重视合理控制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引导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新世纪以来特别是教育规划纲要发布实施以来,教育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精神,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推动课程改革取得显著成效,为进一步推动立德树人工作奠定了基础。但从总体上看,课程改革的整体规划、协同推进不够,存在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等现象,与立德树人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对此,教育部高度重视,多措并举改进工作。

  一、开展教育质量综合评价

  为扭转单纯以学生学业考试成绩和学校升学率评价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倾向,引导学校和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2013年,教育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就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进行了系统设计、全面部署,构建了体现素质教育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绿色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学生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等5个方面20个关键性指标。指标体系强调综合考查学生发展状况,既关注学生的学业水平,又关注品德发展和身心健康;既关注共同基础,又关注兴趣特长;既关注学习结果,又关注学习过程和学习效益。为进一步完善评价指标、标准和相关配套政策,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确定了上海等30个地区为国家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目前,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实践和探索,评价改革工作取得积极进展,评价指标体系逐步完善,在区域内开展评价,改进教育教学,逐步引导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义务教育法》明确提出,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促进学校均衡发展,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近年来,教育部不断完善义务教育招生入学政策,2014年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实行划片就近入学,提出了划片入学的原则和具体办法。要求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公办、民办学校不得采取考试方式选拔学生,公办学校不得以各类竞赛证书或考级证明作为招生入学依据。2015年和2016年,又连续出台义务教育招生入学文件,完善小学和初中入学政策,进一步强调了免试就近入学。教育部连续三年召开推进会,推动各地做好落实。

  2013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关于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意见》,明确要求守住“保基本”民生底线,全面改善贫困地区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2016年,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出台《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专项督导办法》,将专项督导地方政府全面改善贫困地区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确保该项工作按期完成,达到基本办学条件底线要求。

  下一步,教育部将在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专项督导、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和中小学校督导评估中,进一步强化“底线思维”,重点关注和支持薄弱学校,确保中小学校基本办学条件都达标。

  三、深入推进素质教育

  为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提升综合育人水平,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新时期全面深化课程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一是统筹小学、初中、高中、本专科、研究生等学段(包括职业院校)。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自教育功能定位,理顺各学段的育人目标,使其依次递进、有序过渡。要避免有的学科客观存在的一些内容脱节、交叉、错位的现象,充分体现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二是统筹各学科,特别是德育、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学科。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进一步提升数学、科学、技术等课程的育人价值。同时加强学科间的相互配合,发挥综合育人功能,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统筹课标、教材、教学、评价、考试等环节。全面发挥课程标准的统领作用,协同推进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评价方式、考试命题等各环节的改革,使其有效配合,相互促进。四是统筹一线教师、管理干部、教研人员、专家学者、社会人士等力量。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明确各方面力量在教书育人、服务保障、教学指导、研究引领、参与监督等方面的作用。围绕育人目标,协调各方面力量,形成育人合力。五是统筹课堂、校园、社团、家庭、社会等阵地。发挥学校的主渠道作用,加强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和社团组织活动的密切联系,促进家校合作,广泛利用社会资源,科学设计和安排课内外、校内外活动,营造协调一致的良好育人环境。

  根据《意见》要求,2014年底,教育部启动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工作。课程修订组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合理确定必修、选修课时比例,打牢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增加学生选择学习的机会,满足持续发展、个性发展需要。坚持知行统一原则,加强职业体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课程。进一步精选课程内容,科学确定课程容量和难度。

  在做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的同时,教育部还进一步加强对校外教育和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2014年,印发了《蒲公英行动计划(2015-2017年)》,采取了“建、配、管、用、研、协、督、宣”等多项措施,进一步推进中小学生社会实践、研学旅行等校外教育,推动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的有效衔接,促进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引导青少年全面健康地成长。2015年,印发了《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充分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加快形成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网络,推动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共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积极稳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2014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正式启动了恢复高考以来最全面、最系统的一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这次改革总体定位是促进公平、科学选才,旨在破除“一考定终身”,扭转应试教育倾向,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增加学生的选择性,分散学生的集中一次性考试压力,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进一步促进教育机会公平。相关的改革主要有:

  1.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为解决高考加分政策中存在的加分项目过多、分值过大、资格造假等问题,这次改革对高考加分进行了“大幅减少、严格控制”。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共减少6项,2015年已全部调减到位,地方性加分项目从2014年的95项减少到35项,减幅63%。

  2.完善和规范自主招生。对高校自主招生进行了新的制度设计,进一步明晰试点定位为选拔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学生,改革了考录方式和程序,选拔过程更加严格规范。

  3.深化考试内容改革。充分发挥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2016年高考的语文命题,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试题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凸显了高考语文“以文育人”的教育功能。特别是作文试题,以漫画、故事、评论等丰富生动的材料,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考生实际,体现了考试内容改革的方向,得到专家和媒体积极评价。

  4.扎实推进高考综合改革试点。2014年,上海、浙江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旨在更好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增加学生的选择性,分散学生的考试压力,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改革的主要内容有:一是改革考试科目设置,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成绩和考生自主选择的3个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成绩组成。保持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不变、分值不变,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二是改革招生录取机制,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高校要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和专业培养目标,研究提出对考生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报考要求和综合素质评价使用办法,提前向社会公布。

  两年来,改革试点已取得初步成效。一是有力地推动了高中教学改革。两地高中已不同程度地开始实行选课走班教学,增加了学生对学习科目的选择性,成为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的新亮点。二是切实加强了学生社会实践。上海市组织认定了1500多个市级和区县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提供学生实践岗位28万个。寒暑假大批中学生走向社会参与实践,赢得了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普遍赞誉。三是严格规范组织实施纳入国家统一高考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确保了考试安全有序、成绩真实可信。2017年将在北京、天津、山东、海南四省市进一步扩大高考综合改革试点,为全面推进改革探索和积累更多有益的经验。

  感谢您对教育事业的关心与支持!

  教育部

  2016年11月7日

收藏
(责任编辑:杨霞(实习))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