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提案〔2016〕第266号
您提出的“关于在义务教育阶段实施国学教育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加强包括国学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教育部高度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充分尊重社会各界对传统文化教育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努力做到科学规划、扎实推进。
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融入中小学课程体系
2014年,经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审议同意,教育部专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认真分析了当前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指明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对大中小学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行了整体规划、分层设计、有机衔接、系统推进,是教育战线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遵循和依据。结合中小学生年龄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经国务院批准,2001年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了中小学课程设置。据此,目前中华传统文化主要以两种方式融入中小学课程:一是在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中体现,如德育、语文、历史、艺术、体育等;二是鼓励地方、学校开发开设专门课程,体现特色,丰富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及形式。
中小学语文等国家课程中有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义务教育阶段要求学生背诵240篇优秀古诗文,并推荐了136篇优秀古诗文;普通高中阶段古诗文内容大约占全部必修内容的40%,同时安排了“文化论著研读”等系列选修课程。中小学德育课程将课程内容与传统美德、传统节日等文化财富相融合,不断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理解。义务教育历史课程通过安排我国历史上的重要成就和人物等内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列为学习要点。同时,体育、音乐、美术、数学等学科也结合自身特点,有机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如:体育课程在不同阶段安排了武术等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音乐课程要求学生学习中国传统音乐,感受、体验音乐中的民族文化特征等。
2011年,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明确要求小学3-6年级语文课程中每周安排1课时的书法课,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艺术等课程要结合学科特点开展书法教育,普通高中在语文等相应课程中设置与书法有关的选修课。通过开展书法艺术教育,帮助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此外,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还留出了一定的课时空间,由地方和学校自主安排课程内容。据了解,很多地方和学校利用这一部分课时,结合自身优势,开发了特色鲜明的传统文化主题课程。山东省、北京市西城区等地在充分开发当地历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在义务教育阶段设置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程;南京师大附中开设的《中国古典诗词唱诵鉴赏》校本课程,由古典诗词演唱鉴赏与朗诵鉴赏两部分构成,注重发挥演唱艺术与朗诵艺术不同的特长和优势,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拉近古典诗词与学生的距离等。
二、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教育部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加强教师的培养。支持有条件的师范院校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等课程中融入国学教育的内容,积极培养国学教师。二是提高师范生国学素养。通过在师范院校开设国学特色通识课程、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举办经典文化专题讲座等,提升广大师范生的国学教育素养和能力。三是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将国学等传统经典文化纳入语文等学科教师的培训内容中,提高教师的国学教育素养和实施国学教育的能力。从2014年起,“国培计划”示范性项目中专门设置“优秀传统文化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两年来,共培训2700名传统文化骨干教师。
下一步,教育部将继续在“国培计划”示范性项目中实施“优秀传统文化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同时,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教师教育课程的进一步融合。
三、发挥考试评价的正面导向作用
教育部高度重视发挥考试命题的导向作用,在高考命题中加强了“一点四面”内容的考查,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创新精神的考查。在试题命制过程中,注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背景材料,把传统文化具体化,让学生真切感受体验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增强中华文化自信。如:2016年文科综合全国Ⅱ卷第24题考查学生对汉字发展历程的理解;全国Ⅲ卷第24题通过青铜铭文,考查文字的历史作用;第39题以屠呦呦挖掘中国传统中医药文化,从青蒿中提取青蒿素,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生命的生动案例为试题素材,要求学生提炼概括青蒿素的发现对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启示,解析坚定中华文化自信的理由。
感谢您对教育事业的关心与支持!
教育部
2016年11月7日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