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关于政协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2830号(教育类272号)提案答复的函

教提案〔2016〕第264号

  您提出的“关于在中小学设置阅读欣赏课程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阅读能使人常思常新。好读书,读好书,既可提升个人能力、眼界和综合素质,也会使人保持宁静致远的心境,砥砺奋发有为的情怀。多年来,教育部高度重视学生阅读,多措并举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一、以语文课程为主要载体开展阅读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将培养学生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阅读能力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提出“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并对每个学段的阅读都提出了要求。总体上,要求学生“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意文言文。”此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学生课外读物还提出了建议,《稻草人》《伊索寓言》《朝花夕拾》《繁星•春水》《西游记》《水浒》《骆驼祥子》《鲁滨逊漂流记》《钢铁是怎么炼成的》等文学名著和介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常识的普及性读物都可以作为学生的课外读物。目前,教育部正在委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开展“百种中小学教材延伸阅读书目”评选工作,将进一步丰富学生阅读书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设置了必修和选修课程,要求学生“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提出学生应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在必修“阅读与鉴赏”模块,要求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学习鉴赏古今中外文学作品,并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对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提出了明确要求,同时鼓励学生开展多种活动,如写书评、读后感,举办读书报告会、作品讨论会等,分享阅读乐趣,交流阅读成果,共同提高阅读能力。正在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将明确把学生整本书阅读作为重要的学习要求。

  此外,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阶段还留出一定的课时空间由地方和学校根据当地的特点和需要安排课程内容。许多地方和学校积极开发经典诵读、文学名著鉴赏等特色阅读课程,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引导,增强育人效果。如:北京农业大学附中开展的“科普阅读提升中学生科学素养”实践,湖南株洲开展的“小学生课外阅读课程化”研究实践等,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二、将学生阅读相关情况纳入督导范围

  2012年国务院颁布《教育督导条例》,建立督政、督学、评估监测三位一体的教育督导体系。在已经开展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素质教育督导评估、中小学督导评估中,都将开齐开足阅读相关课程、学校图书资源情况等作为督导评估的重要内容和指标。

  今后,教育部将加大对中小学阅读相关课程设置情况的督导检查力度,提升学校开设阅读欣赏课的执行力。

  三、加强中小学图书资源建设

  2015年,教育部联合相关部门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期中小学图书馆建设与应用工作的意见》,推动各地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育人作用,形成书香校园,引导学生爱读书、读好书。

  一是推进基础条件建设。要求各地加快推进中小学图书馆建设。逐步将图书馆建设为设施齐全、功能完备、运转顺畅、服务便捷、使用高效的育人阵地和重要课堂。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利用图书、报刊布置走廊、教室等边角空间,倡导学生自主管理、诚信取阅,形成学校在“图书馆”中的良好氛围,使师生阅读方式广泛多样、阅读选择丰富多元。

  二是确保馆藏资源质量。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在每年教育经费预算中安排中小学图书等馆藏资源购置经费,并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要结合实际合理确定中小学图书馆藏书复本量标准及馆藏定向补充和剔旧原则。要制定增剔工作计划,严格操作,确保剔旧后每年至少生均新增一本纸质图书,确保实现生均纸质图书册数达标。进一步整合实体和虚拟资源,形成相互补充、多元统一的馆藏资源体系。改善图书馆馆藏结构,探索建立学生、教师读书反馈和评议推荐制度,遴选学生和教师心目中的好书。

  三是不断提高信息化水平。要求各地将中小学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纳入区域和中小学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创造条件积极推进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及配套阅览条件建设。要充分发挥教育主干网、城域网、校园网的作用,以县级网络中心为依托推进数字图书馆和信息资源中心建设,辐射县域内学校。逐步建立起县级、地市级、省级中小学数字图书馆网络体系,为中小学图书馆、公共图书馆馆际数字资源共享搭建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要逐步实现中小学图书馆管理信息化和服务形式网络化,探索动态实现区域内中小学图书馆纸质图书、报刊的联合采编、公共检索、馆际互借等功能。

  四是充分发挥育人作用。要求中小学图书馆每周开放时间原则上不少于40小时,确保每天课余时间、周末和寒暑假期间对师生有效开放。要创新图书借阅方式,简化图书借阅管理,将馆藏资源推送到楼层、课堂,促进师生便捷、有效阅读。要拓展图书馆使用功能,利用图书馆举办学术讲座,展示师生作品,开展教研、学习交流活动。积极组织开展书香校园创建活动,结合校园文化,开展经常性主题读书活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阅读兴趣、阅读习惯等有效阅读能力,发挥好引领、辐射和带动作用。

  感谢您对教育事业的关心与支持!

  教育部

  2016年11月7日

收藏
(责任编辑:杨霞(实习))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