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关于政协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1694号(教育类177号)提案答复的函

教提案〔2016〕第167号

  你们提出的“关于构建知行合一的学校德育教育体系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大中小学德育课程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思想政治等课程建设专门作出重要批示,教育部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批示精神,联合相关部门研究出台有力举措,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努力提高德育实效性。

  一、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课程

  教育部在德育课程内容安排上,充分考虑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特点,进行整体规划,强调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加强学生实践体验,注重循序渐进,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形成行为自觉。小学1-2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3-6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重在品德启蒙教育和行为养成教育,从多角度、多层面引导小学生逐步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为培养有爱心、责任感、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奠定基础。初中开设思想品德,重在进行良好品德教育、健康人格教育和公民意识教育,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突出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与综合性,特别强调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高中开设思想政治,围绕经济、政治和文化主题,进行马列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三个文明”建设常识、“三观”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大学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引导大学生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牢固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规范,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精神。由此,基本形成由浅入深、循环上升、有机统一的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

  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要求“在发挥各学科独特育人功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科间综合育人功能,开展跨学科主题教育教学活动,将相关学科的教育内容有机整合,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此外,中小学专门设置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通过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提升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不断改进大中小学德育课教学

  为充分发挥德育课独特的育人功能,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品德课教学工作,2016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品德课教学工作的意见》,要求教师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认真组织教学,不随意删减课标规定的教学要点,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系统完整,切实增强品德课的实效性。在教学内容方面,要密切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鲜活、有吸引力,学生易学、爱学,增强时效性和新颖性。在教学方式方面,要研究文化多样和价值多元、网络化和全球化背景下品德课教学的新情况、新特点和新要求,创新教学方式方法。要注重知行合一,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生产劳动、研学旅行等,增进学生对国情、社情、民情的了解,增强爱国情感。鼓励学生探究、讨论,提高学生的价值辨析能力,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注重自我教育,强化对学生品行学习的自我规划、自我观察和总结反思的指导,促进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由感知到认同、由认同到信仰的转变。

  为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将思想品德和社会实践明确为主要评价内容,重点是学生参与党团活动、有关社团活动、公益劳动、志愿服务等的次数、持续时间,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次数、持续时间,形成的作品、调查报告等。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经公示审核后提供高校招生录取参考。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由各省(区、市)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参照《意见》制定实施办法。

  2015年,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以下简称《计划》),从立体化教材体系、教学人才体系、课堂教学体系、第二课堂教学体系、学科支撑体系、综合评价体系、条件保障体系等7方面,对全面推进高校思政课综合改革创新作出全面部署。在试行基础上,教育部2015年正式印发《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将高校思政课建设的组织管理、教学管理、队伍管理、学科建设等重点内容具化为核心指标、重点指标、基本指标等三大类共39项标准,推动各地各高校思政课建设规范化,为督导检查提供重要标准。各地各高校积极贯彻落实《计划》《标准》关于“强化实践教学”的各项要求,结合本地本校实际,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加大实践教学投入、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扩大实践教学覆盖面,使学生在参与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受到多方面的教育和锻炼,为理论教学提供源源不断的新素材、新成果,较好地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融合与相互支撑。

  为进一步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教育部还设立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团队择优支持计划”“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项目择优推广计划”“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等项目,支持优秀团队和教师潜心探索思政课教学规律、钻研思政课教法创新、形成具有推广价值和可复制性的高水平研究成果。通过举办现场经验交流会、教学观摩、教师培训等多种方式,推动各地各高校交流学习思政课教学改革优秀做法和经验,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学水平。

  三、开展丰富的德育实践体验活动

  构建知行合一的学校德育体系,实践体验活动是重要的途径。教育部引导各地各校广泛充分利用文化馆、纪念馆、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福利院、旅游景点、部队营地等资源,积极开辟第二课堂,以多种形式,建立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中心和爱国主义教育社会实践基地,把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基地作为激发青少年学生爱国热情、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阵地。组织学生定期开展参观体验、专题调查、研学旅行、红色旅游等活动,结合公益劳动、社区服务、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爱国主义教育细化为贴近学生的具体要求,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固化爱国主义教育的成果。各地在教育部的指导下整合各种教育资源。

  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了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之“寻访红色足迹”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指导各地结合春(秋)游、研学旅行、团队日活动、综合实践活动、夏(冬)令营等,组织中小学生到革命历史遗址、革命历史博物馆、革命先辈纪念馆、革命烈士陵园等红色旅游景区参观访问。教育部还下发了《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开展烈士纪念日纪念活动的通知》,要求在烈士纪念日当天,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要组织广大青少年学生积极参加当地组织的公祭烈士活动,组织学生瞻仰烈士陵园和烈士墓,向烈士墓敬献鲜花,深切缅怀烈士的不朽功绩,永远铭记烈士的英名和壮举,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感谢你们对教育事业的关心与支持!

  教育部

  2016年11月7日

收藏
(责任编辑:杨霞(实习))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