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关于政协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
第2857号(教育类299号)提案答复的函

教提案〔2016〕第286号

  您提出的“关于从小学生抓起崇尚读书学习的提案”收悉。经认真研究,提出如下答复意见:

  阅读是中小学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提升广大学生和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渠道,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教育部高度重视小学生阅读工作,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多措并举激发小学生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提升综合素养。

  一、加强图书馆建设,为推进阅读创造条件

  2003年,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修订)》,明确提出中小学图书馆要配备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资料。目前,已启动修订《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等相关工作。2011年,教育部、新闻出版总署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图书馆(室)图书配备和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各地教育、新闻出版部门联合加强对馆藏图书采购活动的监管。2015年5月,教育部、文化部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期中小学图书馆建设与应用工作的意见》(教基一〔2015〕2号)(以下简称三部门文件), 明确了新时期中小学图书馆的发展定位,将图书馆纳入中小学建设规划,对中小学图书馆的功能定位、馆舍面积、配套设施、馆藏保障、资源利用、队伍建设、管理应用等方面做出合理安排,针对当前不同程度存在的馆藏质量不高、招标采购不够规范等突出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工作举措,推动各地配足优质图书,采购受师生欢迎的图书。

  二、明确图书馆开放要求,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

  三部门文件要求,中小学图书馆每周开放时间原则上不少于40小时,每天课余时间、周末和寒暑假期间对师生有效开放,鼓励适当延长开放时间,并向社会开放。每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和9月9日“国家图书馆日”,学校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中小学生读书专题活动。提倡小学生每天课外阅读半小时、中学生每天课外阅读1小时。同时,鼓励中小学图书馆设立家长定期开放日,提倡学生和家长共同读书、读同一本书,营造良好阅读氛围。中小学图书馆要主动探索向社区、社会开放,提高馆藏资源利用率。农村中小学图书馆要发挥辐射作用,采取有效措施服务农民精神文化需求。2015年,教育部在全国中小学开展了“少年传承中华美德系列活动”,推进“经典诵读”。

  三、推荐阅读书目,深化阅读课程教学

  2001年,教育部启动“中小学阅读图书评审”项目,组建评审专家团队,研制评选办法、推荐图书标识使用管理办法、图书评选标准等相关制度和标准,开展图书征集、评选、推荐等相关工作。每年都印发《全国中小学图书馆(室)推荐书目》,指导各省有针对性地为中小学校图书馆(室)选配适合学生阅读的优质图书。截至2015年底,项目累计为中小学推荐图书3万余册,受到地方和学校的欢迎。今年,教育部又委托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委员会启动了“百种中小学教材延伸阅读书目”评选工作。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并在每个学段对阅读提出具体要求。课程标准还对学生课外阅读提出了建议,《稻草人》《朝花夕拾》《西游记》《骆驼祥子》《鲁滨孙漂流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文学名著和介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常识的普及性读物都可以作为学生的课外读物。此外,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还留有一定的课时空间由地方和学校根据当地特点和需要安排课程内容。许多地方和学校积极开发经典阅读、文学名著鉴赏等特色阅读课程,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增强育人效果。

  四、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教育部着力改革招生评价机制。义务教育实行免试就近入学,中高考建立基于综合素质评价、学业水平测试和文化考试相结合的招生录取机制,改变一考定终身、单纯以文化考试成绩录取的模式,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下一步,我们将联合有关部门推动落实《关于加强新时期中小学图书馆建设与应用工作的意见》, 深入推进小学生阅读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将少儿阅读引向制度化、常规化、社会化,真正让孩子多读书,读整本的书,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16年7月28日

来源:教育部收藏
(责任编辑:于淼)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